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23-08-25
买卖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应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是民法上的一个基本原则。为了确保权利的行使不过度延长,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限应当受到限制。一般来说,请求合同履行的权利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而合同解除权则适用除斥期间的规定。然而,在解除权的除斥期间的确定上,民法通则及其他法律并没有具体规定,而是由当事人自行约定或者经过催告来确定。
为了弥补法律上的漏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规定了解除合同的除斥期间。根据该规定,如果卖方迟延交付房屋或者买方迟延支付购房款,经过催告后在三个月内仍未履行,对方可以请求解除合同,除非另有约定。
在实践中,对于解释中的一年除斥期间的起算点存在不同的理解。一个观点认为,解除权应当从解除权人迟延履行催告义务之日起计算;另一个观点认为,解除权应当从相对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之日起计算。然而,第一种观点更为合理。因为合同解除权的产生并不一定就等于解除权生效,解除权的行使还需要经过通知对方等程序。催告行为实际上是解除权发生效力的条件,而不是解除权的产生与生效之间的桥梁。此外,第二种观点会导致解除权人永远不会失去权利,使除斥期间的设置失去意义。
解除权的产生应以合同解除事由发生之日作为起算点,即解除权产生与解除权生效不同。合同解除权的产生可以基于当事人的约定或者合同法的规定,但解除权的行使必须经过通知对方等程序,才能发生解除合同的效力。因此,解除权的产生与解除权生效之间存在时间差。因此,解除权应当从解除事由发生之日起计算除斥期间。这样做的理由有三点:首先,合同解除权的产生并不一定就等于解除权生效;其次,为解除权设定除斥期间是为了督促解除权人及时表明是否行使解除权的态度;最后,以解除事由发生之日作为起算点可以避免法律体系内的冲突。
因此,在买卖合同解除的除斥期间规定中,除斥期一般是指预定期。如果在除斥期过后,相关当事人没有使用自己所说可以使用的相关权利,那么就代表放弃其所拥有的相关权利。放弃之后,就不能够进行相关的申诉来要求重新使用其应得的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