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2-11-01
申请确认合同有效一般由当事人提出,法院不主动认定。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除非法院已经认定合同无效,否则合同应被视为有效。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除非法律或当事人另有规定。
如果合同需要进行批准等手续,应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未办理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和相关条款的效力。未履行办理手续义务的当事人可被要求承担违约责任。
对于合同的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况,如果需要办理批准等手续,适用上述规定。
有效合同是指具备合同生效要件,能够产生合同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的合同。
在合同效力方面,法律评价当事人的合意是评价合同有效性的标准。对于符合有效要件的合同,应根据当事人的合意赋予法律效果;对于不符合有效要件的合同,根据情况可将其视为无效、可撤销或效力待定。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具备以下条件,才能被视为有效:
意思表示真实指缔约人的表达行为应真实反映其内心意图,与其行为相一致。作为合同的有效要件,这是意思自治原则的必要条件。意思表示不真实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因具体情况而异。
这里的法律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以及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法规。合同不得违反强行性规范,这是合同制度目的的一般原则。除了法律的强行性规范外,合同还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合同标的决定了合同权利义务的质和量,没有合同标的,合同失去目的和积极意义,因此应视为无效。合同标的可能性指合同给付的可能实现,合同标的确定性指合同标的从一开始就确定,或者可以确定。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要求当事人能够了解合同的状况和法律效果,以保护其合法权益并减少纠纷。自然人签订合同时,原则上应具备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得亲自缔约,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签订。
根据我国合同效力的分类,合同可被划分为无效合同、有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如果合同的效力待定,一方可通过追认使其变为有效合同。但如果合同效力存在争议,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