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3-11-26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九条规定,民间借贷合同在借贷双方当事人签订书面合同或达成口头协议时成立。然而,合同的成立并不表示合同已经生效。只有当出借人将借款交付给借款人时,借贷合同才能生效。
民间借贷合同的成立仅表明合同已经形成,但并不能证明合同已经生效。合同的生效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合同已经成立,并且出借人已经实际交付了借款。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合同才能生效。
因此,判断民间借贷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标准将直接影响到诉讼中双方的举证责任的分配以及对证据和事实的认定。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规定,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间借款可以另有约定。
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九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在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如果借款合同没有约定利息支付,则视为没有利息。如果借款合同对利息支付约定不明确,当事人无法达成补充协议,则根据当地或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视为没有利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的,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的,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民间借贷合同的成立与生效的证明责任应由作为出借人的原告承担。需要注意的是,借条作为民间借贷双方当事人重要的证明,具有一定的证明力,可以证明民间借贷关系的成立和生效。然而,在原告不出庭的情况下,仅凭借条并不能判断借贷事实是否发生,因此原告并未完成举证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八条的规定,如果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导致无法查清案件事实,原告将承担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
在以借条作为唯一证据的民间借贷案件中,原告提供借条以证明民间借贷合同的成立和生效。然而,仅凭借条无法证明原告实际支付了借款。因此,对于证明借贷事实是否实际存在,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来划分举证责任。
因此,在我国民间借贷的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数量的增加,当遇到他人借款或自己贷款的情况时,应注意相关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