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2-06
根据借款合同的约定,当一方多次违约时,可以要求违约人按照合同中规定的违约金进行支付。如果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金额低于或高于实际造成的损失,可以向法院提起上诉,由法院进行审理。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违约时向对方支付违约金。但如果约定的违约金高于实际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减少违约金的金额。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因违约金金额过高或过低而请求法院调整时,法院应以实际造成的损失为基础进行调整。确定损失的大小首先面临一个举证责任分配的问题,即哪方对损失承担举证责任。一种观点认为,只有遭受损失的一方才知道实际损失的大小,因此应由遭受损失的一方承担举证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遭受损失的一方无需证明自己的损失大小,而应由另一方承担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是一项基本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否则应由主张方承担举证责任。在请求法院调整约定的违约金的情况下,仍应由主张调整违约金的一方承担举证责任。但需要注意的是,主张调整违约金一方承担的举证责任范围并不是直接证明损失的大小,而是双方约定的违约金是否过高或过低于实际造成的损失,损失的大小只是其举证责任范围的一部分。
法律赋予一方当事人请求法院调整约定的违约金的权利,是为了避免双方约定的违约金过高或过低导致当事人权利义务不平衡,体现了民法上的“公平”原则。然而,如果将举证责任强加在遭受损失一方身上,在难以证明损失大小的情况下由其承担不利后果,就不符合“公平”原则,与法律规定的本意相悖。因此,第一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当给付合同的一方出现违约情形时,违约人支付了违约金后,合同的另一方可以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
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低于实际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增加违约金的金额;如果约定的违约金过高于实际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适当减少违约金的金额。
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情况下,违约方支付了违约金后,仍需要履行其债务。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在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出现违约行为,另一方可以要求违约人支付违约金。在违约人支付了违约金后,另一方可以要求违约人继续履行合同。如果造成的损失低于实际造成的损失,可以提起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