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0-12
在对于借款合同中约定违约金的效力进行审理时,法院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
持肯定意见的认为,法律并未明确禁止在借贷合同中约定违约金,因此,约定违约金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应当承认其法律效力。
持否定意见的认为,借贷合同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仅为支付逾期利息,而且借贷合同的标的物为货币本身,因此,出借人的损失只能是利息损失。
综上可见,目前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于民间借贷是否可以约定违约金并没有明确规定。
要确定民间借贷违约金的效力,必须对违约金的性质进行分析,即违约金是补偿性还是惩罚性。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如果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此外,《民法典》还规定,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的违约金后,仍应履行债务。
综上所述,《民法典》对于违约金的性质规定是以补偿性为主,以惩罚性为辅。
因此,我国立法对违约金双重属性的折中认可,决定了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条款的合法性,并且允许当事人约定惩罚性的违约金。
在实践中,大多数法院也承认借款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的效力。因此,在民间借贷合同中,当事人可以约定逾期还款的违约金作为一种责任承担方式。
尽管我国相关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法无禁止即自由的原则,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在民间借贷中约定违约金。
然而,具体约定的违约金比例一般不能超过法律规定。
我国的违约金分为惩罚性违约金和赔偿性违约金两种形式。因此,在遇到合同违约的情况时,我们应当注意是何种违约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维护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