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4-12-20
2005年2月10日,原告与被告订立了一份购销轴承2000套的合同。根据合同规定,每套轴承的价格为400元,总价款为80万元,交货期为2005年4月30日。合同还明确规定,如果被告逾期交货,应向原告支付违约金10万元。
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被告未能按合同约定的期限交货,原告多次催促,但被告一直拖延交货。为了履行与其他企业签订的产品购销合同,原告被迫以每套420元的价格从市场上购进了2000套相同规格的轴承。
由于违约赔偿问题发生争议,原告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支付违约金10万元并赔偿损失4万元。
本案在审理中,对被告已构成违约并应承担违约责任问题并没有分歧意见。然而,关于被告应承担何种责任,则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的违约行为给原告造成了损失,因此应赔偿原告经济损失4万元。
第二种观点认为,原被告已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违约金条款,应视为双方对损害赔偿的预先设定。在被告违约时,应适用违约金条款由被告支付违约金10万元。
第三种观点认为,原被告在合同中约定了违约金条款,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被告违约行为又造成了原告的经济损失事实发生,因此应同时适用违约金条款和法定损害赔偿金,被告除应支付违约金以外,还应赔偿原告所受的损失,即共赔偿给原告14万元。
以上三种意见不仅各自的立论基础不同,而且其认定的结果也有相当的差异。这是因为人们对于约定违约金条款与法定损害赔偿额的适用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违约金与损害赔偿两者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一国立法对于违约金性质的规定。在英美法中,违约金实际上取代了预定的损害赔偿方式,因为强调违约金的补偿性。而大陆法则承认违约金的补偿性和惩罚性,因此不同性质的违约金与损害补偿分别发生着不同的联系。
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约定违约金是补偿性违约金。根据《合同法》第11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增加约定违约金,如果约定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也可以请求减少约定违约金,如果约定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在本案中,原告只能根据购销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要求被告支付违约金10万元,除非原告的实际损失额高于约定的违约金才能要求增加差额部分的赔偿。另外,我国合同法上确定的约定违约金是补偿性违约金而非惩罚性违约金。
基于我国现行立法关于约定违约金与法定损害赔偿的规定,实际上承认了优先适用违约金条款的原则。因此,本案中原告只能根据购销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的规定,要求被告支付违约金10万元,而不能再另行要求被告承担4万元的赔偿损失,除非原告的实际损失额高于约定的违约金才能要求增加差额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