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肇事逃逸致人重伤:法律应对措施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2-12
导读:车祸肇事逃逸致人重伤的处理方式是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到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及其区别
一、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规定,对于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采取行政处罚措施。根据具体情况,行政处罚的金额为200元以上到2000元以下,并且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吊销肇事者的机动车驾驶证,并记录在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中,终身不得重新获得机动车驾驶证。
二、刑事处罚
1. 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将面临3年以上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所谓的“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情况,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此外,如果交通肇事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则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 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导致死亡2人以上或重伤5人以上;- 负事故同等责任,导致死亡6人以上;- 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造成公共财产或他人财产直接损失,无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2. 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将面临7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所谓的“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导致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对于此类情况,刑法理论上存在多种不同观点,但本书认为,行为人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为了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对于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构成,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
三、伤情等级的确认
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程度分为轻微伤、轻伤和重伤等不同情况。对于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定罪时,必须非常谨慎,不能仅根据有人受伤而在未确认伤情等级的情况下判定肇事逃逸的司机已犯罪。总而言之,法律后果不仅限于行政处罚,还可能涉及刑事处罚的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