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01-05
缓刑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是指宣告刑而言,而不是指法定刑。即使法定最低刑高于3年有期徒刑,但因具有减轻处罚情节而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也可能适用缓刑。但是如果所判处的刑罚高于3年有期徒刑,则不能适用缓刑。
此外,被判处管制或者单处附加刑的犯罪人不能适用缓刑。因为管制或者单处附加刑都不涉及剥夺人身自由的问题,适用缓刑没有实际意义。
如果一个人犯了多个罪行,在数罪并罚后决定执行的刑罚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也可以适用缓刑。
根据犯罪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并非所有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都可以适用缓刑,适用缓刑的实质条件是,暂不执行所判刑罚,犯罪人也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判断犯罪人是否不致再危害社会的依据是犯罪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
犯罪情节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情节,既包括案中情节,也包括案外情节。总的来说,情节较轻的犯罪人才能适用缓刑。悔罪表现是指犯罪人在犯罪后有悔恨自己罪行的表现,例如积极退赃、在羁押期间遵守监管法规、坦白交代罪行以及在审判过程中深挖犯罪的思想根源等。
累犯不适用缓刑。累犯是指在执行一定刑罚之后再次犯罪的情况,说明累犯的人身危险性严重,难以改造。如果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他们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对于累犯不能适用缓刑。
在犯罪行为人实施盗窃行为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之后,最终会由人民法院对该犯罪行为人作出刑事判决。如果该犯罪行为人的条件符合法定的缓刑适用条件,那么该犯罪行为人就可以被判处缓刑,不需要再在监狱内执行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