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承担的规定吗?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2-12-23
导读:盲人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承担的规定的,此时是规定在我国的《刑法》第十九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对于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盲人的要求是十分的严格的,也就是说,只有盲人,或者是又聋又哑的人的犯罪,才是可以减轻处罚的。
盲人和又聋又哑的人在刑法中的处罚规定
对于盲人犯罪的处罚规定
根据《刑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然而,对于《刑法》第十九条中的“盲人”一词的具体含义,目前尚无司法解释可供参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盲人被解释为“失去视力的人”。然而,视力是人类的重要生理机能之一,与身高、体重等指标一样,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在医学和刑法领域,对于“盲人”的定义标准与日常生活中的含义有所不同。
为何规定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规定盲人犯罪、聋哑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主要原因在于,视觉等重要功能的丧失会导致认知、交流等能力下降,无法正常融入社会生活,辨认自身行为性质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也较弱。因此,在追究盲人犯罪责任时,可以适度从宽处罚。
如何确定盲人犯罪的处罚
由于《刑法》对于盲人犯罪的处罚规定是“可以”而非“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因此在审判中应全面分析犯罪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并重点考虑“盲人”身份对实施犯罪行为的具体影响。并非所有盲人犯罪都必然会得到宽大处理。对于与盲人身份直接相关的犯罪行为,例如因目盲丧失劳动能力而实施的盗窃、诈骗、侵占等财产犯罪,或在生活中受到歧视而冲动伤害他人的案件,考虑到盲人被告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可以根据法律规定适度从宽处罚。
盲人犯罪中的特殊情况
然而,在盲人实施与“盲人”身份无直接关系的犯罪行为,尤其是在共同犯罪或有组织犯罪中,这些被告人甚至可能成为犯罪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被告人具有“盲人”身份,但不能作为从宽处罚的理由。
盲人犯罪的处罚规定与适用
在我国刑事案件的处理中,特定人群的刑事责任能力受到限制,例如精神病人、未成年人等。这导致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最终结果存在三种类型:有罪判决、无罪判决和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的判决。与此类似,对于盲人犯罪也存在特殊的处罚规定。我国对于盲人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性化同情,因此规定了盲人犯罪可以适当减轻处罚。然而,这一规定并非绝对。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盲人实施的犯罪与视力问题无关,应平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