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4-18
脱逃罪被认定为行为犯,即以危害行为的完成作为犯罪客观要件齐备标准的犯罪。只要行为人完成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犯罪的客观方面即为完备,犯罪即成为既遂形态。
脱逃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进行拘留、逮捕、羁押、监管是依法施加于他们的法律强制措施,旨在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是司法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环节。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不遵守义务而脱逃,就会直接破坏司法机关的监管秩序,妨害司法机关的活动。
脱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逃离羁押、改造场所的行为。羁押场所主要是指看守所,改造场所主要指监狱、劳动改造管教队、少年犯管教所等。押解犯罪分子的路途中也应视为监管场所范围。行为人的逃跑方法有使用暴力脱逃与未使用暴力脱逃两种。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脱逃,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脱逃形式属于量刑情节,但如果在脱逃过程中犯有重伤害或故意杀人的,应按处理牵连犯的原则,从一重罪处罚。对于多人集体脱逃的,应按共同犯罪论处。
脱逃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包括依法被拘留、被逮捕的未决犯,以及已被判处拘役以上刑罚、正在劳改机关服刑的已决犯。
脱逃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即行为人脱逃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羁押和刑罚的处罚。如果没有逃避羁押或刑罚处罚的目的,则不构成犯罪。例如,犯人获准回家办理丧葬事宜,确实因故未能按时返回监狱,就不能视为脱逃罪。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的程序性规定,当被公安机关采取羁押措施或被监狱、看守所关押时,可能会出现犯罪行为人脱逃的情形。需要注意的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符合该罪的客观要件的脱逃行为,就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