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2-14
实际投资人是公司股权的真正出资者,但在股权代持的情况下不持有公司股份,会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法律风险:
1. 实际投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合同效力问题。
实际投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的代持协议的效力问题备受关注。我国《公司法》对于“股权代持”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对协议效力问题的认定并没有统一的司法尺度。然而,最高院在《公司法解释三》中对股权代持的问题作出了司法解释,明确了我国法律对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投资人的股东资格的确认。根据司法解释三的规定,只要相关协议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即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代持协议应被认定为合法有效。
2. 名义股东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实际投资人利益的风险。
由于实际出资人无法行使代持股份的实际控制权,名义股东有可能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实际投资人的利益。名义股东滥用经营管理权、表决权、分红权、增资优先权、剩余财产分配权等权利,甚至擅自出让或质押股权,都会对实际出资人造成损害。
3. 名义股东自身出现问题,对实际出资人的利益造成损害的风险。
如果名义股东出现不能偿还的债务,法院和其他有权机关可能会查封其代持股权,并将代持股权用于偿还名义股东的债务。此外,如果名义股东离婚或死亡,其名下的股权可能涉及到继承或离婚分割的法律纠纷,实际出资人可能会卷入相关纠纷案件。
4. 实际投资人股东资格无法恢复的风险。
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的规定,如果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变更股东身份、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此外,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因此,实际投资人想要撤销代持关系,恢复股东资格可能会面临两重障碍。
名义股东是股权的代持人,是显名股东,名义上持有公司股权,行使股东权利。名义股东在股权代持关系中可能会面临以下法律风险:
1. 名义股东被要求履行公司出资义务的风险。
由于代持协议的效力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名义股东承担公司的出资义务。如果实际投资人违约不出资,名义股东面临必须出资的风险。此外,也存在出资不实被公司或善意第三人要求补足出资的情况,名义股东不能以代持协议对抗公司或善意第三人,可能需要面对诉讼风险。
2. 税收风险。
在股权代持中,当实际股东准备解除代持协议时,实际投资人和名义股东都会面临税收风险。税务机关通常不认可实际投资人的主张,并要求实际股东按照公允价值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公司股权存在代持关系会使实际投资人、名义股东和公司面临不确定的法律风险:
1. 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面临法律障碍。
在中国证券资本市场,股权代持被严格禁止。证监会在上市审核实践中禁止“股权代持”,认为“股权清晰”是禁止上市公司出现代持现象的理论依据。目前,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需要披露到自然人,且不允许代持。
2. 面临公司注销风险。
外商作为实际出资人的股权代持情形下,公司面临注销风险。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外商投资企业必须经相关部门批准设立。如果外商投资者委托中国境内自然人或法人代为持股,发生纠纷时,实际出资人不能直接恢复股东身份,需要先清算注销公司,再经相关部门审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综上所述,公司设立和经营过程中应尽量保持股权清晰,解决并防止股权代持情况出现。不可避免的股权代持情况,必须由公司、实际出资人、名义股东三方通过相应的协议或其他约定规避股权代持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