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2-01
在处理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冲突时,应根据当事人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来认定。通常情况下,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协议或约定,这些协议或约定与普通的民事契约没有本质区别。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只要双方的约定是真实意思的表示,并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即应为有效协议,根据约定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双方之间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则应按照举证规则分配举证责任以此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在隐名股东与其他股东或公司之间发生冲突时,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如果公司及其他股东知道或应当知道隐名股东的存在,并且隐名股东实际上也一直在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并以股东身份行使股东权利,其他股东或公司应认可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保护其应有的股东权益。另一种情况是,隐名股东仅仅出资,而不承担股东义务或享有股东权利,显名股东实际上行使和操纵隐名股东的出资所带来的股东权益,且公司及其他股东对隐名股东的存在不知情。在处理这种情况下的法律关系时,应将隐名股东视为无股东地位,按照一般民事关系处理。
在公司与外部第三人之间发生冲突时,第三人对公司工商登记记载的信赖是基础。公司的工商登记在这方面起着公示公信的作用,因此,任何公司内部的协议都不能对抗登记的法律效力。这意味着隐名股东在公司外部永远不具有股东的法律地位。当公司与第三人发生争议时,隐名股东不能以与显名股东之间的协议约定对抗善意第三人。在这种情况下,应确认显名股东作为登记股东具有股东资格,而隐名股东不享有股东权益,也不承担公司的经营风险。如果隐名股东因为出资实物验资不实而导致出资不足,公司债权人只能追究显名股东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