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5-01-06
根据《独资企业法》第二条的规定,个人独资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的经营实体。在个人独资企业转让时,虽然企业形式未变,但投资主体发生了变化。根据该规定,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是原投资人的个人行为,因此,转让应被视为原企业的消亡,同时新企业产生。个人独资企业在转让前以企业名义经营,所形成的债权和债务实际上属于原投资人个人所有。即使企业脱离原投资者或解散,债权和债务并未消亡,原投资人仍享有对其经营期间形成的债权,并承担清偿其经营期间形成的债务的责任。因此,个人独资企业转让后产生的纠纷,如果涉及原投资人经营期间的债权债务,确定主体资格时应以原投资人为主体,并由原投资人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出让人(原投资人)与受让人(新投资人)达成了由受让人继承个人独资企业原债权债务的协议,受让人同意承担出让人经营期间产生的债务,并得到了个人独资企业的债权人的同意,则受让人作为诉讼主体并承担清偿债务的责任。如果出让人同意将债权转让给受让人,并已通知企业债务人,发生纠纷时受让人作为诉讼主体。
如果原投资人为逃避债务而无偿或恶意串通低价转让个人独资企业,企业的债权人应当具有对该转让行为的撤销权。在发生纠纷时,原投资人和新投资人应被列为共同被告,由原投资人和新投资人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新投资人符合投资人资格,个人独资企业转让后产生的债务由新投资人作为诉讼主体并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独资企业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法律和行政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作为投资人申请设立个人投资企业。如果新投资人属于被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且原投资人明知该情况,那么原投资人和新投资人应作为诉讼主体,并由新投资人承担民事责任,原投资人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