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22-06-02
根据法律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被视为单位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对单位犯罪的情况,法律规定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如果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有另行规定,将依照规定执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被视为单位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正确定罪单位犯罪对于维护法律尊严、实现刑法目的、预防单位犯罪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中,单位犯罪往往涉及复杂情况,罪与非罪的界限难以区分,涉及到社会敏感问题和发案单位职工的利益。因此,在认定单位犯罪时应慎重对待。
在认定单位犯罪时,应全面审查主客观要件。首先,要审查行为是否具有危害社会性,如果行为不具备社会危害性,则不能构成单位犯罪;同时,还要审查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单位犯罪构成要件,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即使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也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其次,要审查行为在主观方面是否是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维护单位局部利益,如果行为是为了个人利益而非单位利益,即使以单位名义实施,也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再次,要审查行为在客观方面的表现。单位犯罪要求具备单位领导的决策行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实施行为。如果只有决策行为而没有实施行为,或者只有实施行为而没有决策行为或事后的追认,都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例如,在一起行贿案件中,虽然行为人以单位名义实施了犯罪行为,但需要审查该行为是否经过单位决策,如果单位没有实施决策或事后未予追认,只能认定行为人构成行贿罪而不能认定为单位行贿罪。最后,要认真审查犯罪主体资格。犯罪主体是具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或单位。在认定单位犯罪时,要正确理解是否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关于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争议较大,笔者倾向于否定说。因为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外商独资企业,其成立和行为目的都是为了企业所有者的个人利益,这些企业的行为往往是个人行为。同时,我国刑法对于单位犯罪的处罚较轻,如果将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视为单位犯罪主体,将不利于实现刑罚目的和打击犯罪,也不利于区分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因此,在认定单位犯罪时要认真审查主体资格。
虽然单位犯罪要求是为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由单位集体决策或负责人决定,由本单位人员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犯罪活动都是由本单位人员实施的,也存在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自然人之间的共同犯罪问题。因此,在司法实践中要注意审查单位犯罪共同犯罪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