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2-05-23
1.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设置的相对确定的判断标准中,控制条件是第一级判断标准。(也就是说,通过分析控制或者准备控制他人财物的行为的合法性,首先确认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可能性。),以失控状态为第二准则。(也就是说,审查是否有明确的追求使财产完全脱离权利人的有效控制,是决定性的条件。),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判断体系。
2.数额在公安机关查处金融诈骗案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否有具体数额是决定是否以刑事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2001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起诉标准”的规定),对于金融诈骗犯罪和经济犯罪涉及的“数额”犯罪基本上作了具体的规定,达到这个数额,就可以构成刑事案件,追诉,追究刑事责任;未达到《《关于追诉标准的规定》中的数额不构成刑事犯罪,只能作为一般违法行为追究相应的民事或行政责任。
3.金融诈骗罪的犯罪主体修改后的刑法只规定了单位可以成为四种金融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它是单位财务活动的主体。比如贷款的申请人大多是单位,信用卡有单位卡和个人卡两种,分别在保险和证券项下。(如股票)交易中,以单位为最大户。因此,完全有单位从事贷款诈骗,信用卡诈骗,保险诈骗、证券欺诈的可能性。而且,贷款金额,信用卡金额,大户的证券交易金额,单位的保险金额都远非个人可比。因此,一旦诈骗发生,危害更大。修改后的刑法没有规定单位成为这四种金融诈骗的主体,不能说是立法上的疏忽。建议完善立法。
4.金融诈骗罪的主观要件金融诈骗罪在主观上只能由故意构成,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故意可以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金融诈骗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因为:
a.间接故意没有犯罪目的,金融诈骗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
b.从金融诈骗的角度来看,诈骗分子必然会采取欺骗手段。如果行为人在采取欺骗手段时,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放任态度,人是不可能被欺骗的。
c.金融诈骗犯罪故意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只有故意实施诈骗,才能以诈骗罪论处。如果将诈骗的时间提前到金融活动开始,此时认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金融诈骗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
在金融诈骗罪中,有两个故意内容:
a.人必须认识到自己采取的手段是欺骗,即明知是虚假的事实而故意告诉别人,使别人上当受骗。;或者明知某些事情是真实的而故意隐瞒。如果行为人将自己错误地认为是真实的虚假事实告知他人,或者错误地认为他人知道某些事实而没有告知,致使他人产生认知错误,而“自愿地”交出财物不能认定为金融诈骗罪,因为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诈骗的故意。
b.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他们是在非法占有他人的财产。如果把别人的财物误认为自己的财物拿回来,不构成诈骗罪。修改后的刑法仅在192个集资诈骗罪和193个贷款诈骗罪中明确指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其他六罪没有规定。这六种金融诈骗犯罪是否没有必要。
六种金融诈骗犯罪仍应以此为必要条件。假设在保险合同中,如果被保险人在发生保险事故时主张给付保险金,因无经验而过分夸大损害程度,虽然该行为给保险公司造成损失,但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构成保险诈骗罪。
其他几个罪名也是如此。修改刑法关于金融诈骗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其中有些没有规定,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亟待立法表述。
此外,金融诈骗犯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配方是否科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240条规定(2021.1.1生效),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诈骗罪中,单纯的占有不能准确反映诈骗犯罪人主观故意的全部内容。如一些“在实践中”借鸡生蛋”案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欺骗手段骗取贷款用于自己的生产或者经营。虽然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并加以利用或获利,但确实有返还的故意。有些人确实是赚钱后把资金还给对方,不触及所有权上的处分权。因此,不构成犯罪。倘若以“非法占有”为标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很难区分。建议借鉴立法,采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5.金融诈骗的客体:金融诈骗侵犯的是公私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的物质形式是公私财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商品经济社会,金融诈骗分子的犯罪目的是以诈骗手段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但手段更加狡猾,方式更加隐蔽。金融诈骗的首要对象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金融诈骗犯罪主要侵犯了社会主义金融管理秩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所有权是应当保护的重要内容,但市场交易的真实性和诚实性需要保护。为了更好地维护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金融管理法规,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等,应当用法律来协调和改善金融管理秩序,而金融诈骗直接违反了上述金融管理法规,干扰了国家的金融管理活动。
金融诈骗不仅侵犯财产所有权,也侵犯金融管理秩序,是金融诈骗的主要对象。其理由:侵犯金融管理秩序比侵犯财产所有权对社会的危害更大。由于金融诈骗犯罪发生在社会金融活动过程中,破坏了货币资金秩序,导致社会上人们对信用的普遍不信任,将不利于整体经济发展。而财产所有权集中在民法调整的主要消费等狭窄领域,与社会经济活动没有具体直接的联系,只是侵犯了财产所有权,因而造成的社会危害较小。
6.金融诈骗犯罪的客观要件金融诈骗的客观方面是行为人在金融活动中违反金融管理法规,采用欺骗的方法,诈骗大量公私财物的行为。
a.财务欺诈必然发生在财务活动中。看看金融诈骗,其手段、目的、媒体离不开金融活动。例如,如果一个主体想要贷款,它必须根据贷款条件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必要的手续,并遵循一定的方式,程序、条件、期限等。离开行为准则、活动程序等。在这个特定的领域。,就不可能发生金融诈骗行为。
b.行为违反了金融管理法规。金融管理法规指有关调整金融关系和金融活动的各种法律、法规、章程、制度等法律规范的总称。如关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法律地位和业务范围的规定;关于货币发放和管理的法律规定;关于外汇和金融管理的法律规定;关于存、贷款、储蓄等信贷管理的法律规定等。金融诈骗犯罪首先表现为违反了相关金融法规,这是构成本罪的前提。
c.行为人采取欺骗的方法。以欺骗方法,使受害人“自愿地”交出财物,是诈骗犯罪的本质特征,金融诈骗也不例外。所谓欺骗方法就是刑法上通常所说的: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使人陷入错误认识。所谓虚构事实指行为人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实或者故意夸-大事实,使人误认为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存在或者认为夸-大的事实是真的。比如使用虚假证明骗取贷款,使用虚假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夸-大损失程序骗取保险金等。但并非所有夸-大事实都是虚构事实。从夸-大事实到虚构事实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夸-大的事实与实际事实有了本质的差别,便成了虚构事实。如果只是一般的夸-大事实,只为争取贷款,故意夸-大自己的还贷能力,在借到贷款后,积极创造条件履行借贷合同,便不能以诈骗罪论处。隐瞒事实真相指故意隐瞒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使受害人上当受骗。隐瞒事实真相既可以积极作为形式表现,也可以是消极的不作为形式表现出来。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可能同时或交叉使用。
d.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根据《刑法》第192条至198条之规定,除信用证诈骗没有规定数额较大为定罪标准外,其他金融诈骗犯罪均以数额较大为定罪标准。何为数额较大呢?以立法、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的解释为准。综上,金融诈骗是指:行为人在金融活动中,故意违反金融法规,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方法,造成他人数额较大财产的损失,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和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