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07-22
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它行政执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根据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存在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立案侦查是指公安机关接到公民报案、控告、举报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或触犯《刑法》的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经领导批准后受理,作为刑事或治安案件查处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时,应根据管辖范围进行立案侦查。
根据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在审查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时,应迅速进行审查。如果认为存在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应立案;如果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犯罪事实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不予立案,并通知控告人。如果控告人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根据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侦查应立案的案件,或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侦查应立案的案件,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人民检察院应要求公安机关解释不立案的理由。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的理由不成立,应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立案。
立案侦查的前提是存在犯罪事实,即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犯罪行为已经发生。
立案侦查要求追究刑事责任,即认为犯罪嫌疑人应当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立案侦查要求案件属于公安机关自己的管辖范围,即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安机关职责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