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2-05-17
犯罪嫌疑人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并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两次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属于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行为。对于此类行为,人民检察院有权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
犯罪嫌疑人经传讯后不到案,并造成严重后果,或者经两次传讯后仍不到案,属于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行为。对于此类行为,人民检察院有权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
犯罪嫌疑人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后未在二十四小时内向公安机关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属于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行为。对于此类行为,人民检察院有权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
犯罪嫌疑人违反规定进入特定场所、会见特定人员或从事特定活动,严重妨碍诉讼程序正常进行,属于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行为。对于此类行为,人民检察院有权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
以上是犯罪嫌疑人违反取保候审规定行为的具体情形,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一百零一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羁押起来,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逮捕是所有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不仅剥夺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而且羁押时间较长,一般要到人民法院判决生效时为止。因此,对于逮捕措施的使用必须持谨慎态度,严格依法办事。只有在依法正确使用逮捕措施的情况下,才能准确及时地追究犯罪,切实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
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逮捕的决定权和执行权相分离。有权决定逮捕的司法机关不能执行逮捕,有权执行逮捕的机关无权决定逮捕。这种分离使得司法机关相互制约,保证了对逮捕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准确性。两个机关联合采用逮捕措施体现了我国法律对采取逮捕的慎重态度,对公民人权的重视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