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2-04-15
作为债务人的财产,在特定时期内,债务人的财产具有以下特征:
(1)目的性。债务人财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是债务人依照破产程序向所有债权人清偿的财产。因此,国外破产法理论上也称之为“债务人财产”。目的财产”。
(2)独立性。债务人的财产作为债务人享有所有权的财产,本应属于债务人所有,使用、收入和处置。但是,债务人的财产作为破产程序中的特殊财产,是相对独立的。这种独立性体现在破产申请受理后,债务人的财产不在债务人的控制范围内,由管理人占有和支配。;只有通过债权人会议的决议,债权人才能控制债务人的财产。;管理人必须征得人民法院、债权人会议或者债权人委员会的同意,才能相应处分债务人的财产。
(3)法定性。意味着法律明确规定了债务人财产的范围。;不属于法律规定范围的财产,不得列入债务人的财产范围。
(4)可分配性。破产程序的主要目的是分配债务人的财产以清偿破产债务,满足债权人的破产债权。因此,破产程序的本质要求之一是通过改变破产财产的价格来清偿破产债权,这就要求法院作出破产宣告后,债务人的财产称为破产财产,并且是可分配的,否则债权人的债权就难以清偿。
债务人财产的概念。债务人财产是指破产申请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及自破产申请受理至破产程序终结时债务人取得的财产。我国新破产法之前的破产立法中使用了破产财产的概念。其实,债务人财产和破产财产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时间期限不同。债务人的财产涵盖从破产申请受理到破产程序终结的期间,而破产财产涵盖从破产宣告到破产程序终结的期间。因此,《《企业破产法》第108条第3款明确规定:“债务人被宣告破产后,其财产称为破产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三十条规定,破产申请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及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时债务人取得的财产,为债务人的财产。
以上是相关回答,债务人的财产一般是有用途的,独立性,法定和可分配。在一些债务关系中,债务人必须在还款期限内还款,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