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2-02-28
如果缓刑人员离开居住地未报告,经县级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采用电子定位装置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如果缓刑人员拒不改正警告或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执行地的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将提出收监执行建议。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二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对缓刑人员离开居住地未报告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
(1) 犯罪性质:对于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一般不适用缓刑的犯罪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强奸和抢劫等严重刑事犯罪。
(2) 犯罪主观方面:对于犯罪目的和动机恶劣,犯罪主观恶性大的罪犯,一般不适用缓刑,如惯犯、累犯或有犯罪前科的人。
(3) 犯罪手段和危害后果:对于犯罪手段残忍,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后果的罪犯,不宜适用缓刑。
(1) 认罪态度:犯罪分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是否真心悔悟,并通过积极坦白和交代来表现。
(2) 投案自首和立功表现:投案自首和立功表现反映了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的减弱,通常可以作为宣告缓刑的参考因素。
(3) 犯罪中止或犯罪后积极退赃等行为。
主要考虑犯罪分子是否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并承诺不再犯罪。
主要考虑犯罪分子是否获得被害人的谅解以及当地政府、居民委员会和部分市民的建议等。
法律依据:
根据司法实践和相关法律规定,适用缓刑的条件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