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2-01-20
如果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出现工伤的情况下,受伤职工仍有权利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要求工伤待遇。
如果用人单位未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那么用人单位应承担或赔偿全部的工伤待遇。即使用人单位与职工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也不影响劳动关系的成立。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况下,职工因工作原因受伤仍属于工伤,可以要求工伤待遇。
在处理工伤时,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在工伤认定并治疗终结后,再申请伤残鉴定。根据鉴定的伤残等级等情况,确定具体的工伤赔偿金额。
如果与用人单位协商不成赔偿金额,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条,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职工治疗工伤应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部门规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职工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二)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三)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四) 患职业病;(五)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六)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七)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职工因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而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企业应在工伤事故发生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应在工伤事故发生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在特殊情况下,申请期限可延长30日。
如果工伤职工本人或其亲属无法提出申请,可以由本企业工会组织代表工伤职工提出待遇申请。职工待遇申请应经企业签字后报送,如果企业不签字,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可以直接报送。劳动行政部门收到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后,应组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取证,并在7日内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决定。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申请期限,但不超过30日。
职工因工负伤需要治疗时,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工伤职工治疗工伤所需的挂号费、住院费、医疗费、药费、就医路费全额报销。如果工伤职工需要住院治疗,按照当地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2/3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如果经批准转外地治疗,所需交通、食宿费用按照本企业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职工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接受治疗时,实行工伤医疗期。在工伤医疗期内,工伤职工停发工资,改为按月发放工伤津贴。工伤津贴标准相当于工伤职工受伤前12个月平均工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