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养最长期限是多长时间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处罚法 > 行政处罚实施法律知识

劳动教养最长期限是多长时间

点击数:82 更新时间:2021-10-29

 
199939
小时候经常听说做错事情是要被抓去劳改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现在以已经废除了劳改教养制度。很多人对以前劳改的相关规定很是好奇,特别是对劳改的期限也不太了解。那么以前劳动教养最长期限是多长时间呢?手心律师网小编马上为你做详细解答。

一、劳动教养最长期限是多长时间

劳动教养,已经于2013年取消劳动教养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教养试行办法》

第十三条劳动教养期限,根据需要劳动教养的人的违法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动机和危害程度,确定为一至三年。劳动教养时间,从通知收容之日起计算,通知收容以前先行收容审查或羁押的,一日折抵一日。

第五十八条劳动教养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记过、延长劳动教养期限等惩罚:

(一)散布腐化堕落思想,妨碍他人改造的;

(二)不断抗拒教育改造,经查正确系无理取闹的;

(三)不断消极怠工,不服从指挥,抗拒劳动的;

(四)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经常扰乱管理秩序的;

(五)拉拢落后人员,打击积极改造人员的;

(六)传授犯罪伎俩或教唆他人违法,情节较轻的;

(七)逃跑、组织逃跑或逃跑作案情节较轻的;

(八)有流氓、盗窃、诈骗等行为,情节较轻的;

(九)造谣惑众、蓄意破坏或行凶报复,情节较轻的;

(十)有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

延长劳动教养拘留,累计不得超过一年。

二、劳动教养废除原因

(一)劳动教养违反宪法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违反宪法规定的法治原则(第5条)和人权保障原则(第33条)。二是直接违反宪法规则。宪法第37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一款)。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第二款)。”而劳动教养制度是剥夺公民人身自由长达数年甚至几十年的处罚,这是一种比逮捕更加严重的侵害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理所当然应遵守宪法第37条的规定。

(二)劳动教养违反《立法法》规定的法律保留原则

《立法法》第8条第五项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劳动教养剥夺公民人身自由一次最长达四年之久,如果考虑在在执行过程中不少地方采取“连续劳教”的方法,则时间更长。

依据《立法法》的规定,这样的事项毫无疑问只能用法律规定。但是劳动教养的基本文件仍然是《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57)》,且不说此前它的依据只是“党内文件”。这个决定充其量只是“行政命令”而非法律。因为1954宪法规定的是全国人大的单一立法制,它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第22条)”,制定法律的权力只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只有权“解释法律”、“制定法令”(31条)。至于国务院,它只有权“根据宪法、法律和法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49条)”。仅仅从立法形式上看,用行政命令来剥夺人身自由,已经与法治国家的要求不相符。

(三)劳动教养违反正当法律程序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教养这种长期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处罚没有经过刑事诉讼程序,本身违反正当程序。二是由于执行中公安的强势违反正当程序。虽然根据相关规定,劳动教养的决定由各地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作出,但是实际上由于该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设在公安机关,日常事务也由公安来处理。公安机关是承担维护社会治安任务机关,劳动教养的对象又是可能破坏社会治安的人。这就导致公安机关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即使公安机关是出于公心,也不排除仅仅从本单位职责出发,而导致不公正的情况发生。

(四)劳动教养违反罪刑相当的要求,显失公平

这有一个前提性问题要解决,劳动教养与刑罚的关系。劳动教养是不是刑罚?它是“事实上的刑罚”,尽管没有刑罚的外貌,但有刑罚的实质。因为劳动教养不经过法院和检察院,从立法者的思路来看,是把它当作轻于刑罚、介于刑罚和行政处罚之间的惩罚形式设计的,但是实际上这个理应“轻于”刑罚的惩罚却远远重于刑罚,明显违反罪刑相当的现代刑罚原则。

(五)劳动教养严重侵犯公民权利

除了侵犯公民正当程序权利以外,劳动教养主要是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甚至生命权,并以此为威慑,影响到公民表达权、信访权、财产权的行使。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它成为“罪疑从有”的处罚方式,使许多人蒙受不白之冤;

(六)劳动教养成为地方政府谋政绩与谋利的工具

在维稳第一的气氛中,许多上访者成为劳动教养受害者并不说,更有无数公民仅仅因为发一个帖子、转一个帖子、反对非法强拆、甚或合法行使表达权而被劳教。极端野蛮个案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劳动教养整体上的非法与残忍。

(七)劳动教养成为不稳定的根源,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劳动教养原本就在法律外运作,成为地方政府规避刑事诉讼程序任意剥夺公民自由的利器,且不说反右那种整体上迫害知识分子的劳教,就是现在的维稳劳教亦然。此种政府的非法律行为在整体上不是促进社会稳定,而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因此,即使不考虑劳动教养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单单从维稳的角度来看劳动教养,它也是得不偿失的:劳动教养的“维稳”意义是短期的,局部的;从长期、整体的眼光来看,劳动教养实为动乱的根源。除了不能达到“维稳”这一初始目标外,依赖劳动教养维稳的制度设计一个附带的效应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

(八)劳动教养违反国际义务,有损国家形象

延伸阅读
  1. 刑事复议后多长时间后可以申请复核
  2. 借款担保人担保有效期是多长时间
  3. 医疗纠纷期限多长时间
  4. 离婚保全财产期限多长时间
  5. 有约定还款期限的担保期限多长时间

行政处罚法热门知识

  1. 行政处罚的适用条件限制
  2. 火灾事故的赔偿问题解析
  3. 行政处罚法对违法行为发现时间的规定
  4. 警察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处罚
  5. 违章建筑举报的相关部门
  6. 法律咨询:行政处罚权的归属问题
  7. 食品安全法对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