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1-08
债权转让是指将债权人的权利转让给受让方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批量转让或单户转让实现。根据《合同法》第80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时应通知债务人,否则该转让对债务人无效。尽管未通知债务人,债权转让协议仍然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有权直接向银行清偿债务,银行则根据债权转让协议向受让方支付相应款项。这一规定不仅节省了批量转让债权时通知债务人的时间和成本,还避免了债务人认为银行将债权打折出售,从而以“打折”方式偿还债务的道德风险。法院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依据此规定,确保债权转让的有效性。
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主要由金融机构将一定规模的不良资产打包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根据《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第3条的规定,批量转让是指金融企业对10户/项以上的不良资产进行组包,定向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目前,金融机构主要将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给少数几家资产管理公司,如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等。然而,受让范围仍然有限。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信用风险呈阶梯式扩散,导致“供大于求”的现象。特别是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议价能力较低,债权打折幅度较大,导致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成为一种问题。因此,建议扩大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受让范围,例如将受让主体扩展为符合一定条件的金融机构,通过增加受让主体和完善转让流程,形成更好的议价空间和市场交易。
根据《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第8条的规定,个人贷款不能进行批量转让,只能通过单户转让或在10户/项以内的非批量方式进行转让。在实践中,个人贷款的受让主体一般有三种类型。
首先是担保驱动型,保证人根据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承担偿还债务人债务的责任。保证人在受让银行债权后,一方面可以免除保证责任,另一方面通过追偿可能减少损失。
其次是利率驱动型,银行贷款利率加上罚息,远高于普通理财收益。因此,为了获得高收益,买受人会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有些借款人或保证人可能遇到临时资金周转困难,或者抵押物受政策导向影响难以出售。尽管银行面临不良资产考核的压力,清收时间受限,买受人通过购买不良资产仍然可以获得预期的高收益。
最后是资产驱动型,有些买受人看重银行抵押物的升值空间,通过购买不良资产以低价获取抵押物。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购买不良资产,为避免道德风险,单户转让应该采取公开合规的流程操作,如全额转让、拍卖、挂牌出售等。
不良资产是一个泛概念,主要指会计科目中的坏账科目。不仅限于银行的不良资产,还包括政府的不良资产、证券、保险和资金的不良资产,以及企业的不良资产。金融企业是不良资产的主要来源。
严格来说,银行的不良资产也称为不良债权,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良贷款,即借款人无法按期、按量归还本息的贷款。换句话说,银行发放的贷款无法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和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指不良贷款。自1998年以来,中国引进了西方的风险控制机制,将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级分类。其中,“正常”和“关注”被归类为银行的存量资产,“次级”、“可疑”和“损失”被归类为银行的不良资产。除了不良贷款之外,银行的不良资产还包括不良债券等。随着不良资产证券化和债转股的实施,银行的不良资产也可以参与企业的股权和生产经营,并赋予监事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