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执行期间能否转让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3-10-24
现今社会,金融的流通模式和潮流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稍不注意自己的财产可以被处分为不良资产,那么,大家对不良资产执行期间能否转让是否有所了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手心律师网小编细心整理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良资产的转让及注意事项
一、不良资产的转让条件
在不良资产执行期间,可以进行再次转让,但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债权的转移需要符合一系列法律要求。转让双方应签订合法有效的债权转让协议,并按照法律规定通知债务人。根据《合同法》,债权人可以转让债权,无需经过债务人同意,只需通知债务人,让其知道无需向原债权人履行义务,而是要向新的债权人履行相应义务。
- 对债务人进行全面调查,包括资信、经营现状、工商登记变更以及涉诉情况等。通过调查,可以评估所要收购的债权(即不良资产)的最终可实现性。
- 受让人应审查不良资产是否设立了抵押权或其他担保物权。如果未进行审查,对于已设定担保权利的不良资产,受让人可能因担保物权的优先实现而无法获得完整的财产权利。
- 受让人和转让人基于调查结果协商确定合理的资产价格。受让人可以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欲受让的不良资产进行价值评估,以全面了解资产的实际价值,避免在与转让人协商价格时作出不合理的结论。
- 审查受让债权的法律时效问题。根据我国民法的规定,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时效一般不超过3年。因此,受让人在收购不良资产时需要了解债权的时效。如果债权已超过法定的诉讼时效,受让人将无法实现权利。
二、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
- 剥离体制原因形成的不良信贷资产。国家应拿出一部分体制性资源作为补偿,将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转为对企业的投资。这主要指的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及社会稳定的大型企业拖欠的贷款。
- 实行专业银行公司化。旨在建立产权明晰、责权分明、不受政府行政干预的经营机制。通过建立符合商业原则的国有商业银行,坚持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原则。
- 构建国有企业集团,推进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通过企业集团的形式,满足现代生产力规模经济的要求。通过兼并和收购等方式,形成有实力的集团公司,以盘活信贷资产。
- 强化银行信贷管理。通过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加强信贷管理。建立行长负责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分级审批制度、离职审计制度,减少经营风险。纠正重贷轻管现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防止不良信贷资产的发生。
- 依法治贷。保障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和合法权益,杜绝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支持银行依法催收贷款本息,对逃避债务或侵蚀银行资产的行为进行起诉,维护银行的正当权益。
三、企业不良资产的定义
企业的不良资产包括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挂账,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不良资产是无法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的资产,例如债务单位长期拖欠的应收款项、积压的物资以及不良投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