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2-07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不当得利属于民事纠纷,一般情况下不会对不当得利者进行拘留。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返还不当得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了不当利益,并给他人造成了损失,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
一方取得财产利益是指因一定的事实结果而获得了或增加了财产或利益上的积累。受益人获得的利益限于财产利益,即可以用金钱价值衡量的利益,精神利益不属于这里的利益范畴。判断受益人是否受有财产利益,一般以其拥有的财产或利益和如无与他人之间发生利益变动所应有的财产或利益总额相比较而决定。如果一个人的财产状况或利益较以前增加,或者应减少而未减少,就可以认为他受有利益。如果一个人既有得利又有损失,损益抵销后剩余有利益的,也可以认为他受有利益。
仅仅有一方受有财产上的利益,而未给他人带来任何损失,不构成不当得利。例如,甲投资兴建广场,导致乙的房屋价值剧增,乙获得了利益但未给甲带来损失,对甲而言不构成不当得利。这里的损失不仅包括现有财产或利益的积极减少,还包括应增加但未增加的利益的丧失。对于后一种情况,受损人无须证明该项事实如未发生即确实可以增加财产,只需证明在通常情况下,财产可能增加,即可视为受有损失。也就是说,判定“应增加”并不必须以“必然增加”为前提,只要在通常情况下,受损人的利益可能增加,就可以认定为“应增加”。例如,如果一个人没有权利使用他人的房屋,无论他人是否有使用该房屋或出租给第三人的打算,都可以认为该房屋的所有人受到了相当于租金金额的损失,因为他对房屋进行使用所能获得的潜在价值受到了侵害。
受益人取得的利益与受损人所受的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受损人的损失是由于受益人的利益所导致的。但受损人的损失与受益人的利益的范围不必完全相同,受益大于损失或损失大于受益都是可能的,这只会影响受益人返还义务的范围。此外,受损人所受的损失与受益人所得的利益的形式也不必相同。例如,如果一个人无权处分他人的物品,受益人获得的是物品的价款,而物品原本的所有人失去的是该物品的所有权,但这并不影响不当得利的成立。
不当得利成立的原因在于利益的获得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即缺乏受利益的法律依据,而不是指权利或财产的获得没有法律上的直接原因。关于没有法律上的原因,有统一说和非统一说两种主张。主张统一说的学者认为,没有法律上的原因应该有统一的意义,对于各种不当得利情形下的“没有法律上的原因”,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确定,例如财产或利益的变动是否违反公平或正义,或者是否违反共同生活的基本准则。在统一说的范围内,还有公平说、正法说、债权说、相对关系说和权利说等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