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6-09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29条规定,对于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情况下,不再给予行政处罚,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该规定的目的是要求行政机关提高行政处罚的效率,同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限制处罚权的滥用。然而,该规定在立法表述和实际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该规定中的“发现”一词使得行政机关在行使处罚权时由被动变为主动,只要违法行为在两年内被发现,行政机关就有权决定是否处罚。此外,起算点的问题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例如,如果一个人在两年期限后被行政机关发现其违章建筑,并拟作出处罚,但在这两年期间违章建筑一直存在,那么是否可以认定违法行为已经终了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根据《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对于违章建筑的处理需要考虑建设行为和建设结果对规划的影响两个因素。因此,行政部门认为,如果当事人所建设的建筑物不符合规划,违章建筑对规划的影响就始终存在,应视为持续状态。这一观点在涉及多个违法行为所建造的违章建筑中尤为明显,如在公路红线控制区内的违章建筑、水利工程中管理范围内的违章建筑等。
政府可以限期拆除,如果当事人拒不自行拆除,县级政府可以依法强制拆除或者申请法院强制拆除。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68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如果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83条,对于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如果被责令限期拆除,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并自行拆除。如果继续施工,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如果建设单位或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期满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