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1-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对于行政执法的案卷材料,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其保存期限。然而,根据档案法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档案材料应当保存30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在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后向社会开放。对于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其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而对于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其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具体的开放期限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订,并经国务院批准施行。
国家档案馆应当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的目录,并为档案的利用创造条件,简化手续,提供方便。持有合法证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
任何证据都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证据的内容指的是案件的事实,而证据的形式则是指案件事实的外在表现方式,是审查和判断证据可采信性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除了证据的内容因素外,证据材料能否作为证据被采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证据形式是否符合法定条件。
勘验笔录以及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当场进行调查、处理、处罚而制作的文字材料属于现场笔录。采集这类证据时,应当详细记录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内容,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如果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无法签名,应当注明原因。如果有其他人在现场,可以由其他人签名。
询问、陈述、谈话类笔录属于书证。这类证据是以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表达和记载的思想内容,用于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书面文件或其他物品。采集这类证据时,应根据不同的形式把握各自的法定条件。调取原件或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应注明出处并加盖印章;报表、图纸、帐册、科技文献应有说明材料;询问、陈述、谈话类笔录应由执法人员、被询问人、陈述人、谈话人签名或盖章。物证是指通过其存在形式、外部特征、内在属性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实体物和痕迹的证据。采集物证时,应调取原物,如果确有困难,可以调取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该物证的照片。
录音、录像证据属于视听资料证据。采集这类证据时,应调取原始载体或复制件,并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证明对象、制作人等信息。声音资料应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鉴定结论是通过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后所作出的结论意见。采集这类证据时,应当详细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的鉴定资格,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