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24-06-28
在法律层面上,假币行贿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行为人是否知道所使用的货币是假币。如果行为人在行贿过程中并不知道所使用的货币是假币,那么仅构成行贿罪。然而,如果行为人明知所使用的货币是假币,那么行贿罪和使用假币罪将同时成立,构成了想象竞合犯。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应受到一项处罚,而不是两项并罚。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行贿人使用假币进行行贿,而受贿人在收受行贿款项时并不知道货币的真伪,那么对于受贿人来说,应当以受贿罪的未遂罪论处。这是因为虽然假币属于“物”的范畴,但它没有使用价值。受贿人是在对货币的真伪产生错误认知的情况下收受行贿款项的,因此无法实现受贿罪的构成,所以应将其定性为受贿罪的未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贿人并不知道所使用的货币是假币,那么构成行贿罪;而如果行贿人明知所使用的货币是假币,并以欺骗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那么行贿人应该在行贿罪和使用假币罪之间,选择一项较重的罪名来处罚。
行贿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和公职人员的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犯罪对象是公务人员个人。
行贿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下要素:
行贿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行贿罪在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贿人对于自己行贿行为的目的和性质都十分清楚,但出于谋取私利的目的而仍然进行行贿的故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