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4-30
对于同种性质的多次挪用公款行为,应当按照数额犯的数额累计计算挪用数额。同时,需要结合挪用公款的次数和挪用公款的总金额是否接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标准来认定为情节严重的多次挪用。如果挪用公款的数额与数额巨大相差甚远,认定为多次挪用显失公正,只能认定为挪用公款的一般情节。
挪用公款罪作为结果犯,同样存在未遂问题。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挪用公款罪的未遂问题包括两种情形:
一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虽然已着手实施挪用公款犯罪行为,但尚未能将公款挪出。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不作为犯罪处理。
二是行为人已将公款挪出,但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尚未使用。这种挪而未用的行为实际上已经侵害了公款的所有权,因此应该比照挪用公款罪既遂从轻或减轻处罚。
拆借资金与挪用公款是两种对公款的处置方式,在认定两者的界限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拆借资金是指银行或企业之间相互融通短期资金的一种借贷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而挪用公款是将原定用于某方面的公款移作他用的行为,侵犯了公共财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拆借资金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经有权出借的人同意,并通过合法手续如拆借协议、贷款合同等,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上的债权关系。而挪用公款是行为人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私自将公款挪用,使国家或集体对公款失去控制,具有行为上的隐蔽性和手段上的违法性。
拆借资金是一种融通资金的行为,为解决公司、企业生产、流通资金暂时短缺起积极作用。如违反有关规定则是一种违规违纪行为。而挪用公款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干扰和破坏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对于以拆借资金为名,逃避信贷规模控制和监督制度的非法拆借行为,情节严重的,应当以挪用公款罪论处负有直接责任的单位主管人员和经办人员。
认定拆借行为是否合法、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既要根据国家有关拆借行为的金融法律、法规、规定,也要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确定。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了银行间拆借资金的合法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