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3 更新时间:2024-07-16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故意杀人的行为除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外,还会被追究民事赔偿责任。根据该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通常为其父母)应当承担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所引发的民事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3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造成的损害由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对于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所导致的民事赔偿责任,其监护人应当履行赔偿义务。
如果所谓的“儿子”已经成年,他因故意杀人所引发的民事赔偿责任将由其个人承担,而其父母可以选择是否赔偿。
根据我国《刑法》的原则,未成年人犯罪应由其独立承担刑事责任,其父母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然而,如果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他人经济损失,根据《民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将承担全部民事赔偿责任。
尽管父母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但他们对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负有相应的道德责任和法定监护责任。根据2013年实施的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责任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
根据该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遵守法律,不得有不良行为,如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等不良行为。此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还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烟、酗酒,并禁止任何经营场所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如果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参与不良行为的团伙,应当及时制止,并向公安机关报告。如果他们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也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