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25-01-13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资金挪用归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且超过三个月未还,或数额较大且进行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或数额较大且不退还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对方收到投资款但占为己有且未注册公司,则构成诈骗罪。建议先通过协商要求对方归还投资款,若对方不合作,可以威胁报案并到公安局报案抓人。
在确定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断标准中,控制条件被作为第一层面的判断标准,即通过对行为人控制或准备控制他人财物的行为合法性分析,首先确认行为人可能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失控条件被作为第二层面的判断标准,即考察行为人对使财物完全脱离权利人的有效控制是否具有明确的追求,以此作为决定性条件。这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判断体系。
数额在公安机关对金融诈骗犯罪进行查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特定数额是决定是否构成诈骗刑事犯罪的标准。根据《追诉标准的规定》中对金融诈骗犯罪和经济犯罪中涉及到数额的具体规定,只有达到规定的数额才能构成刑事犯罪立案、追诉和追究刑事责任;未达到规定数额的则不构成刑事犯罪,只能作为一般违法行为追究相应的民事或行政责任。
修订后的刑法只规定了单位可以成为金融诈骗犯罪的主体,包括贷款诈骗、信用卡诈骗、保险诈骗和有价证券诈骗。单位是金融活动的主要主体,因此存在单位进行上述诈骗的可能性。而且,单位贷款、信用卡中的单位卡、大户的证券交易和单位投保的数额远超个人。因此,单位进行金融诈骗时危害性更大。修订后的刑法未规定单位成为这四种金融诈骗的主体,这是立法上的疏忽,建议在立法时予以完善。
金融诈骗犯罪的主观要件只能由故意构成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金融诈骗犯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因为间接故意不存在犯罪目的,而金融诈骗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从金融诈骗行为方式来看,诈骗人必须实施欺骗手段,如果行为人在采取欺骗手段时存在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是不可能使人上当受骗的。金融诈骗犯罪的故意产生时间有先后之分,只有产生诈骗故意并实施诈骗行为,才能以诈骗犯罪论处。将诈骗时间提前至刚开始进行金融活动之时,据此认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是不妥的。因此,金融诈骗犯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