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1-29
根据被告李某的具体情况和案件事实,我认为一审法院对本案的罪名定性不准确。从聚众斗殴罪的本质特征来看,被告李某并不具备聚众斗殴的行为特征。聚众斗殴罪主要是针对整个社会秩序的严重威胁,而被告李某作为一个16岁的少年,从主观和客观上都不具备公然藐视法纪和社会公德的心理状态。此外,根据《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法》的原则,对未成年人过重的处罚并不能达到教育改造的目的,反而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在本案中,被告李某的作用相对轻微,与斗殴的对方组织者张某相比,责任更轻。被告李某是在被张某无理斥责后,为了保住面子而应允了张某的提议。然而,他是一个未成年人,没有能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因此,他在斗殴事件中是被动的被迫的。此外,被告李某在现场的表现也显示出他的胆怯和被动。相比之下,张某掌控着现场的局面。因此,被告李某并不是本案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如果被告李某被认定为策划者和组织者,那为什么不起诉另一嫌疑人张某呢?这显然违背了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一审中,被告李某被指控持械斗殴,但证据不足以支持这一指控。被告李某从始至终没有携带任何器械,这一事实已经在一审中得到证实。而被告向东持刀砍伤他人的行为与被告李某没有商量、共谋或知晓,只是在到达现场后,被告向东才抽出刀子砍伤他人,被告李某才得知这一事实。一审法院将被告向东持械伤人的责任归咎于被告李某,这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和罪责自负的原则。因此,在量刑上,持械与否应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之三款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从轻或减轻判处。根据被告李某的作用、性质和情节来看,他的情节显著轻微,被判处2年的实刑明显偏重。这样的判决不利于被告李某的教育和改造。
综上所述,根据立法精神和被告李某的具体情况,他的行为不应定性为聚众斗殴罪。被告李某在本案中的作用相对轻微,是被动的被迫者。此外,被告李某持械斗殴的指控证据不足。考虑到被告李某是未成年人,一审判决的刑罚明显偏重。因此,希望二审法院能够依法改判,判决被告李某的行为为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
以上是我的辩护意见,请合议庭予以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