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12-30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认定为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犯罪较轻的情况,可以免除处罚。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可以认定为自首。
行为人主动向纪委投案或者因形迹可疑被纪委盘问教育后如实交代本人犯罪行为的,应当认定为自首。行为人被纪委“双规”后被迫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的,也应当认定为自首。
理由如下:
劳动教养是指国家劳动教养机关依照劳动教养法规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屡教不改,或者有轻微犯罪行为,不够或不需要给以刑罚处罚,而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人,采取限制其人身自由、进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治安行政处罚措施。
劳动教养措施只是一种行政处罚,行为人的人身自由虽然受到限制,但其意志是自由的,也没有罪行被他人发觉的现实“危险”。因此,行为人在劳动教养期间供述本人罪行的,包括对劳动教养原因的事实作出重大更正和补充,以致有适用刑罚必要的,都应认定为自首。
如果犯罪行为人在前一诉讼阶段能如实供述本人的罪行,但在随后的诉讼阶段出现反复,推翻原来的供述,只要其他证据充分,足以证明行为人实施了指控的犯罪行为,就应当定罪处罚。但行为人先前的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行为不能认定为自首。
根据《解释》,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可以认定为余罪自首;属同种罪行的,则以坦白论。供述同种罪行的应当予以认定,因为这一解释与法律规定不符,限定了自首的成立范围,违反了基本规则,不利于被告人的保护。
一般认为,“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查询表现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保安部门或其他有关组织在没有掌握犯罪的基本事实或者根据现有证据不足以断定某人实施了某种犯罪时,仅凭工作经验或个别线索对被怀疑对象进行的询问或调查。司法实践中认定“形迹可疑”型的自首,关键要分析两点:一是司法机关是否掌握了行为人犯罪的一定证据或者线索;二是行为人当时不如实交代,能否作出合理解释。
行为人犯罪后未逃离而是滞留在作案现场,被公安机关捕获。作案后未逃离现场,亦未对抗警方的抓捕,在客观上便于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到案后亦如实交代了犯罪事实,故基本符合自首的立法意图。与逃离现场后主动投案供述者属典型的自首相比较,未逃离现场并配合、服从警方要求就擒者,其主动接受审判的倾向性更明显,自然不影响自首性质的认定。
被告人在庭审中将故意犯罪辩解为过失犯罪,或者辩解为主观上无犯罪意图,这种行为是继续认定自首情节,而不是翻供。翻供是为了逃脱罪责,是犯罪分子在没有任何法律、事实、证据方面的依据时否定自己的罪行。
行为人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时,必然牵涉到对象犯的犯罪行为,这种交代行为仍然属于如实交代自己罪行的范畴,不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在纪检监察机关采取调查措施后如实交代自己问题的,大多都认定为自首。但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如果纪检监察机关事先已经掌握有关事实和证据,被查处人在调查期间交代的只是纪检监察机关已经掌握的犯罪事实,不能认定为自首。如果被查处人在调查期间交代了与纪检监察机关掌握的不同种罪的犯罪事实,则应当认定为自首。
二审期间的自首认定应严格遵循依法原则和上诉不加刑原则。被告人一审阶段符合自动投案、如实供述条件而被认定为自首,即便在二审期间翻供的,二审法院也不能改变对自首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