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5-12
在借款中,有些借款人可能在没有约定利息的情况下自愿支付利息,或者支付的利息超过了24%,但是没有超过36%。然而,当事人事后反悔,要求出借人返还已付的利息。《规定》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根据《规定》,在24%以内的利息范围内,人民法院对这类利息只要不突破24%,都要给予法律保护。然而,在实践中,当事人约定的利息超过24%,但没有超过36%的债务被称为自然债务。对于这类债务,如果当事人依据合同向法院起诉要求保护这个区间的利息,法院是不予保护的。因此,如果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偿还了超过24%的利息,这个偿还是有效的。借款人不能在偿还后反悔,向法院起诉要求返还超过24%部分利息。然而,超过36%的利息是无效的,即使自愿支付了,也可以基于合同无效要求返还。
《规定》特别强调,出借人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债权凭证或者能够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证据。这一规定是否与立案登记制相矛盾?
这一规定不仅与立案登记制不矛盾,而且还相辅相成。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将借贷契约称为“傅别”,并要求官员审理借贷纠纷时必须要有凭据、证据。从司法实践情况看,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当事人为证明存在借贷关系所提交的证据多为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这些大都属于书证范畴。然而,债权凭证的表现形式不仅限于本《规定》已列明的形式,还包括能够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其他证据,如电子数据和视听资料。因此,原告向法院起诉时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这是民事诉讼的基本要求。只要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都要受理。对于不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即使已经进行了立案登记,也不能进入实体程序,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当事人补交相关证据材料。这些规定有利于防止当事人滥用诉权。
在民间借贷纠纷中,经常会有其他人在借条、欠条或者收据上签名,并容易引发纠纷。《规定》是如何规范这一问题的?
根据调研结果,《规定》明确规定了第三人签字的法律意义和责任。仅有第三人签名或者盖章的,不足以认定其为保证人,也就不承担保证责任。只有在“通过其他事实不能推定其为保证人”的情况下,才能作出他人非为保证人的判断。仅有第三人在其中签字或者盖章,但其中表明了签字或者盖章人是保证人,或者通过其他条款或事实能够推定出其为保证人的,则应当对借款承担担保责任。
借款人向他人借钱时一般要出具欠条,出借人起诉时也要持有欠条作为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证据。仅仅提供借据或者银行的转账凭证,是否能够认定借贷关系已经发生?《规定》就借贷关系成立的举证证明责任问题有哪些新的内容?
根据《规定》,对于借贷关系是否发生的基本事实作出判断和认定的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当事人主张系现金交付的民间借贷,应当结合借贷金额、款项交付、当事人的经济能力、当地或者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当事人财产变动情况以及证人证言等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查证借贷事实是否发生。如果被告提供了证据证明其主张的,举证证明责任发生转移,应当由原告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证明责任。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当事人主张系现金交付的民间借贷,《规定》明确要求应当结合多种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查证借贷事实是否发生。
《规定》特别强调要加大对虚假诉讼的防范和制裁,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一问题?
虚假诉讼在民事审判领域中十分常见,尤其在民间借贷案件中更为突出。虚假诉讼不仅侵犯了真实权利人的利益,还浪费了司法资源,扰乱了司法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为了有效遏制虚假诉讼,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规定》对虚假诉讼作出了明确规定。如果经审理发现属于虚假诉讼的,人民法院除判决驳回原告的请求外,还要对恶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诉讼参与人依法予以罚款、拘留。如果构成犯罪,必须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P2P网络借贷成为一种新型的借贷方式。《规定》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规制?
根据《规定》,对于P2P网络借贷平台,如果借贷双方通过平台形成借贷关系,且平台仅提供媒介服务,则平台不承担债务担保责任。然而,如果平台明示或者有其他证据证明其为借贷提供担保,则应当判决平台承担担保责任。最高人民法院还将继续加强对P2P网络借贷平台法律规制的调研,制订更加充实详细的司法解释或者规范性文件,以维护互联网对创业创新的支撑作用。
实践中存在大量企业法定代表人以个人名义借贷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或者以企业名义借贷用于个人消费的现象,从而引发纠纷。《规定》如何规范此类问题,在民事责任的承担方面作了哪些新的规定?
根据《规定》,企业作为法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均要通过其法定代表人来实施。然而,企业承受法定代表人行为的法律后果,必须是其行使“代表行为”的情况下,具体表现为以法人的名义行为和在授权的范围内行为。因此,如果企业法定代表人以个人名义借贷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或者以企业名义借贷用于个人消费,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属于法人行为,并由法定代表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企业间借贷一直被认为是无效的。然而,为了规避这一认定并满足资金融通的需求,一些法定代表人以个人名义借贷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保护出借人的利益,《规定》明确了法定代表人以个人名义签订借贷合同,并规定如果所借款项用于生产经营,出借人可以要求企业与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虽然以企业名义借款,但所借款项却用于个人生活和消费。为了避免损害企业合法权益,如果出借人、企业或其股东能够提供证据证明这一情况,在诉讼中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出借人的请求将法定代表人列为共同被告或第三人。这一规定有效防止了法定代表人滥用代表权,并实现了对企业和出借人双方合法权益的均衡保护。
在民间借贷实践中,借贷双方往往通过签订买卖合同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担保,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纠纷类型。为了避免债务人无力偿还借款,债权人往往与债务人签订买卖合同,约定债务人无法偿还债款本息时,履行买卖合同以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在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本《规定》之前,各地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处理方式不一,导致法律适用标准不统一,影响了法律权威。正确处理这类案件对于保障人民法院裁判的统一和当事人的利益维护至关重要。同时,正确处理这类案件对于防范虚假诉讼、健全担保规范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审判实践,买卖与借贷交叉混合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买卖作为民间借贷的担保,二是双方既有真实的买卖关系同时又有借贷的法律关系。由于前者比较常见且问题较多,本《规定》仅针对前者进行规范。对于以买卖合同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担保,如果借款人在借款期满后无法偿还本金利息,出借人往往要求履行买卖合同以直接获取买卖标的物。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买卖合同应视为类似于担保合同,其效力依附于作为主合同的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因此,如果出借人撇开主合同要求直接履行作为从合同的买卖合同,实际上是颠倒了主从合同关系。人民法院应根据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双方之间的纠纷。如果出借人坚持要求审理买卖合同,则应裁定驳回其起诉。
根据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作出的判决生效后,如果借款人不履行判决确定的偿还本息的金钱给付债务,出借人可以申请拍卖买卖合同标的物来偿还债务。《规定》的制度设计旨在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其受到侵害。然而,任何制度设计都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拍卖程序处理标的物有利于防止估价过高或过低,从而不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因此,《规定》要求应通过拍卖而非估价的方式处理标的物,以体现公平原则。此外,《规定》还强调,通过拍卖标的物所得的价款与应偿还借款本息之间的差额,借款人或出借人有权主张返还或补偿。这一规定能够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体现公正原则,从而真正实现程序正义到实质正义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