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刑是什么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6-05
管制刑作为一种刑罚方法,其核心内容是不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只限制其一定的人身自由,使犯罪分子在公安机关的管束和群众的监督下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管制刑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管制本身并不包含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是否剥夺政治权利,由审判机关在判决时予以确定。但刑法第三十九条第二项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也就是说犯罪分子能否行使上述政治权利,取决于执行机关是否批准。笔者认为,刑法的这一规定混淆了审判机关和执行机关的权限,与宪法和刑法的基本精神相悖。
刑法对管制刑的政治权利剥夺规定存在问题
不当的政治权利剥夺
根据刑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并不一定被剥夺政治权利。这与刑法第五十五条和其他法律的规定不一致。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1983年通过的《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第五条第十二项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可以行使选举权利。这意味着在管制期间,罪犯可以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然而,刑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却给管制犯烙上了必然不能正常行使政治权利的印记。此外,刑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判处管制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并同时执行。因此,刑法立法的本意应是在判决时确定管制犯是否被剥夺政治权利,刑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与第五十五条相抵触。
与宪法不符
刑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与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不符。根据宪法,公民有参政议政和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以及对国家重大问题享有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自由,政府不能非法限制这些权利。在案件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可以适当地限制犯罪嫌疑人的政治权利,但这是为了案件侦破工作的需要,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然而,在管制刑的执行阶段,根据现行刑法规定,管制犯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必须经由公安机关批准,这实际上是由公安机关决定管制犯是否享有上述政治权利,是一种变相的剥夺,与宪法的基本精神不符。因此,这项权利应由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行使。
混淆的权限和随意性
刑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导致审判机关和执行机关均可对管制犯的政治权利行使作出决定,造成权利主体的多元化,破坏了法制的统一和完整,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此外,由执行机关来批准剥夺政治权利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为标准不统一,且缺乏严格的法律程序规定。在相同情况下,有的罪犯的申请被批准,有的却没有被批准,这影响了刑罚执行的公正性,不利于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种情况对于管制刑的适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了确保司法公正,剥夺政治权利的决定应由审判机关在判决时作出,这符合刑事诉讼法的诉讼理论,能够实现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