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2-11
单位犯罪的主体是由单位和单位成员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主体合二为一的复合主体。单位犯罪的主体既可以称为一个主体—单位,又可以在具体的量刑时一分为二,对单位和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分别适用刑罚。
a. 企业单位:指从事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获得盈利、进行自主经营、实行独立核算的基本经济单位。
b. 事业单位:指依照法律或者行政命令成立,从事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拥有独立经费或财产的各种社会组织,如新闻、出版、学校、科研、医药卫生等单位。
c. 机关:主要指国家机关,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利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和党的机关。
d. 团体:指为了一定的宗旨自愿组成进行某种社会活动的合法组织,如工会、青年团、妇联等人民群众团体、文艺体育团体、学术研究团体、宗教团体、社会经济团体等。
a. 主管人员:指在单位犯罪中负有直接责任的单位领导,必须具备单位的领导地位,并且其行为与单位犯罪的危害结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b. 直接责任人员:指直接执行单位的决策,具体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员。无论职位高低,还是人数多少,他们的行为必须同单位犯罪的危害后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单位犯罪在客观方面要求,必须是实施了危害社会并且由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行为。单位所实施的行为如果对社会没有危害性或者是有益的,就不能构成单位犯罪。单位犯罪的行为包括单位领导的决策行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实施行为,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对于单位犯罪的罪过形式,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单位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以故意为主要表现形式。另一种观点认为,单位犯罪的主观罪过只能是故意而不能是过失。我们认为前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过失而构成单位犯罪的具体实例。
单位犯罪在主观方面要求,必须是为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或维护本单位的局部利益而实施犯罪。如果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行为,但不是为了单位的利益而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就不能构成单位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是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具体的处罚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