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12-31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在提起民事借贷纠纷诉讼后,如果人民法院拖延拒不开庭,超过审理期限未作出判决,当事人有权向上级法院或同级检察院投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和第一百六十一条的规定:
1. 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进一步延长的,需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2.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1. 借贷纠纷案件的起诉,人民法院要求原告提供书面借据。如果没有书面借据或无法提供,原告应提供必要的事实根据或两人以上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来支持其主张。
2. 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约定。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要求借款人按照约定利率支付利息,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要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3. 公民之间的定期无息借贷,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或者不定期无息贷款经催告不还,出借人要求偿付催告后的利息,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计息。
4. 如果出借人明知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其借贷关系不予保护。对双方的违法借贷行为,可按照有关法律予以制裁。
5. 在借贷关系中,仅起联系、介绍作用的人不承担保证责任。对债务的履行确有保证意思的,应认定为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6. 行为人以借款人的名义出具的借据代其借款,借款人不承认,行为人又不能证明的,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7. 如果债务人有可能转移、变卖、隐匿与案件有关的财产,法院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责令提供担保等财产保全措施。被保全的财产为生产资料的,应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财产保全应根据被保全财产的性质采用妥善方式,尽可能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避免造成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