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8-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一般经济纠纷诉讼时效为3年,计算起点为权利受到侵害的时间。然而,符合特定条件的情况下,诉讼时效可以中止、中断或延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以下经济纠纷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当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发生后,已经过的时效期间将无效,中断事由存续期间不计入时效期间。当中断事由终止时,诉讼时效重新计算。然而,中断事由的终止如何确认,取决于事由的性质:
一、当事人起诉
当事人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如果当事人是公民,应在起诉书中详细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和住址;如果当事人是单位,应写明单位名称、地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姓名。起诉书的正文应明确写明请求事项、起诉事实和理由,并在尾部签名或盖公章。
二、提交起诉材料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向法院起诉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三、提交书证
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证时,应填写一式两份的证据清单,详细列明提交证据的名称和页数。证据经法院承办人核对后,由承办人在证据清单上签字盖章,一份交给当事人,一份备案。
四、立案手续
立案庭在当事人履行必须的手续并交齐相关证据材料后,应在七天内办理立案手续。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立案庭将办理立案手续;对于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立案庭将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五、交纳诉讼费用
当事人应在收到受理通知书后的七天内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如果确有困难,可以在预交期内向法院提出减、缓、免交的书面申请。逾期不交费或书面申请未获批准而仍不预交费用的,法院将裁定自动撤诉。
六、开庭和结案
立案手续完成后,法院将安排案件开庭。当事人应服从法院的工作安排,并在结案后到财务室结算诉讼费用,多退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