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8-18
仲裁和诉讼是两种常见的纠纷解决方式,当事人选择了仲裁就意味着不能再提起诉讼。只有在仲裁条款无效的情况下,当事人才能够诉诸法律诉讼。仲裁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具有诸多优势,如费用较低、仲裁员业务水平较高、不受行政机关干扰等。然而,要想启动仲裁程序,仲裁条款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仲裁条款是指直接订立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的仲裁协议,是双方同意将可能发生的纠纷提交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条款应在纠纷发生前就已订立。鉴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当事人双方在纠纷发生后较难达成解决争议的仲裁协议的惯例,因此,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往往是在订立《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以书面条款形式确定的。例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第三部分“专用条款”对解决合同争议的选择性仲裁条款规定如下: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下列第XX种方式解决:
(一)提交XX仲裁委员会仲裁;
(二)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根据《仲裁法》第16条第2款的规定,仲裁条款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是指双方当事人一致表示并共同愿望将他们之间的纠纷提交仲裁机构解决。这是仲裁协议成立的前提。
(二)仲裁事项
仲裁事项是指双方当事人同意通过仲裁解决的争议问题。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可以采用概括约定的方式将合同争议作为仲裁事项,即涵盖合同成立、效力、变更、转让、履行、违约责任、解释、解除等可能引发纠纷的问题;也可以明确约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的一项或几项为仲裁事项。需要注意的是,仲裁机构只有对仲裁条款中提及或明确的仲裁事项或仲裁请求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权力,超出权限的裁决部分可能会被法院撤销或拒绝执行。
(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仲裁实行协议管辖,没有地域管辖或级别管辖。因此,在仲裁条款中必须明确规定由哪个仲裁委员会对争议进行仲裁。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七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协议无效:
(一)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仲裁协议;
(三)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