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23-11-06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对行政案件进行调解后,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时,法院会制作调解书并将其送达给双方当事人,而不需要当事人亲自前来取。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八十五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调解达成协议后,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必须明确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以及调解结果。
调解书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并加盖人民法院印章,然后送达给双方当事人。
一旦双方当事人签收调解书,该调解书即具有法律效力。调解书的生效日期根据双方当事人最后签收调解书的日期来确定。
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自愿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以分清是非并进行调解。调解是终结诉讼、解决纠纷的重要手段,一旦调解合法成立,即具有实质上的法律效力。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应充分体现双方当事人的共同意愿,并同时确保原告具备与被告平等协商的能力。因此,坚持合法性调解应成为行政诉讼调解的基本原则。合法调解不仅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还能监督和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是国家授予其以实现国家管理目标为目的的权力,是公权力,不允许任意处分。被告处分或放弃的权利必须限定在法定权限范围内。行政诉讼中的调解不能以放弃、牺牲国家权利的方式来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行政机关只有在不违背法律禁止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才能适用调解来解决纠纷。
行政审判实践证明,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调解无论是在审前还是审判中,都应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以妥善解决行政纠纷。当然,调解不应仅限于一审程序,行政诉讼调解的确立已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因此在二审、再审程序中也可以适用调解,以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权利。
作为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原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不能以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应在充分保护原告利益的前提下进行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