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5 更新时间:2024-02-04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仅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而未完全履行的情况下,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无法被删除。只有在履行完毕后,方可进行删除操作。
根据该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发生时,人民法院应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失信信息:
对于有纳入期限的情况,不适用上述规定。在纳入期限届满后的三个工作日内,人民法院应当删除失信信息。
根据本条第一款规定删除失信信息后,若被执行人再次具备本规定第一条规定的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可以重新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而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删除失信信息后的六个月内,申请执行人如要求将该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
司法实践中,执行和解过程中常见的“陷阱”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些被执行人通过隐瞒财产真相、与他人恶意串通以及造成申请执行人误解等手段,诱使申请执行人与无履行能力的第三方“自愿”达成变更被执行主体的和解协议,导致和解协议无法履行。
部分被执行人会强调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债务,并要求申请执行人同意以货物冲抵债务。然而,这些货物存在质量问题,无法实现其价值,导致双方产生矛盾和冲突。
一些被执行人故意声称无法按照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期限履行,迫使申请执行人妥协并同意分期履行。一旦执行和解协议达成,被执行人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履行自己的承诺,而是以各种理由继续拖延履行。
有些被执行人会在执行和解协议中与申请执行人约定变更履行方式,例如要求劳务抵债或代为履行等。然而,在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后,被执行人可能会随意反悔或故意不履行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