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5-01-22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0条规定,继承诉讼开始后,如果继承人或受遗赠人不愿参加诉讼但又不放弃实体权利,应追加为共同原告。已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人不再列为当事人。
因此,在起诉时,如果原告只起诉了部分继承人作为被告,法院应追加其他继承人作为共同原告,或者其他诉讼当事人也可以申请追加原告。继承人不愿做原告又不愿做被告的情况下,不能列为第三人,只能选择放弃或作为被追加的原告。
在继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担如下:
当原告主张其为法定继承人并要求继承遗产,而被告否认其为法定继承人时,应由原告负举证责任。这种争执通常发生在原告主张其为被继承人的非婚生子女或养子女的情况下。如果原告为继子女,双方的争执主要集中在原告与被继承人之间是否存在扶养关系。由于非婚生的情况下,存在收养关系和扶养关系是原告取得继承权的法定条件,因此举证责任应由原告承担。
如果双方当事人对原告的法定继承人身份没有争议,但对原告是否实施了导致丧失继承权的行为发生争执时,应由被告对其主张的原告实施了该行为负举证责任。例如,如果原告有虐待或遗弃被继承人的严重行为,并能证明该行为,那么如果原告主张后来确有悔改并得到被继承人生前的宽恕,他应对上述事实负举证责任。
在双方争执是否放弃继承权时,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人未表示放弃继承的视为接受继承,因此被告应对原告放弃继承权的事实负举证责任。在遗产处理前或诉讼进行中,只要继承人有正当理由,法律允许其反悔,但该继承人应对提出的正当理由负举证责任。如果双方对是否放弃受遗赠发生争执,根据继承法的规定,受遗赠人必须在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放弃的表示,到期未表示的视为放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分担举证责任的情况与继承权放弃与否没有争执时相反,应由主张接受的一方对在法定期间内作出接受表示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对于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尽主要赡养义务的情况,作为丧偶儿媳或女婿参加继承的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应由丧偶儿婿或女婿对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遗嘱的存在是遗嘱继承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遗嘱是一种重要的民事法律行为,其有效成立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一系列条件。在遗嘱继承诉讼中,主张遗嘱继承的一方当事人并不需要对遗嘱成立的所有要件负举证责任。他只需要证明所主张的遗嘱确实存在,并且在形式上符合法律要求。
例如,如果因自书遗嘱是否为伪造而发生争执,该当事人应对遗嘱是遗嘱人亲笔书写和签名的事实负举证责任。对于录音遗嘱的真实性发生争执时,该当事人应提供两个以上的见证人等证据。
一旦证明了一份形式上合法的遗嘱的存在,如果另一方当事人对遗嘱人的行为能力或遗嘱人意思表示的真实性提出争执,应由另一方当事人(通常是被告)对遗嘱人无行为能力、遗嘱是受胁迫或受欺骗所立的事实负举证责任。另外,如果另一方当事人主张遗嘱已被篡改,他就应对篡改遗嘱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遗嘱的日期非常重要,立遗嘱人的行为能力以及数份内容不同的遗嘱中以哪一份为准,都取决于这个日期。因此,双方的争执有时会发生在日期问题上。当双方对此发生争执时,应由根据这份遗嘱主张继承的一方当事人对遗嘱日期的真实性负举证责任。
从继承开始到遗产分割,总会有一段时间,尽管继承法明确规定“存在遗产的人,应当妥善保管遗产,任何人不得侵吞或争抢。”但在实际生活中,居住在继承地点的继承人或与被继承人一起生活的继承人利用保管遗产的便利,隐匿、转移贵重遗产的情况时有发生。
虽然上述情况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但法律决不允许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指责他人侵吞遗产。当原告主张被告侵吞遗产时,应对其主张负举证责任。例如,原告指责被告侵吞父亲留下的几幅名画,被告否认,原告提出其父去世前不久立的遗嘱为证,遗嘱中指定这几幅画归原告继承。
当法定继承人对遗产分割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时,应根据继承法的规定确定各自的份额。我国继承法以均等分配为原则,但也区别对待不同情况。有些继承人可以多分,有些继承人应当不分或少分。
在诉讼中,凡是主张自己应当受到照顾或可以多分的当事人,应对据以多分的事实负举证责任。例如,如果该当事人既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并且尽了主要扶养义务,他应对这些事实负举证责任。对于主张对方应当不分或少分遗产的当事人,是否应对作为不分或少分依据的事实负举证责任,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所主张的事实是对方故意隐匿、侵吞或争抢遗产,或者对方有虐待被继承人的行为,那么自然应负举证责任。如果所主张的事实是对方有扶养能力和扶养条件,但没有尽扶养义务,举证责任就不应由该当事人承担。如果否认这一事实,主张自己尽了扶养义务或确实没有能力、没有条件尽扶养义务的对方当事人,应对所主张的事实负举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