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9-06
农民的土地是重要的资源,具有经济和社会保障功能。为使农民获得更多收入,需要一方面坚持土地公有制及公有产权的性质不变,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土地要素资本产权制度的改革。这涉及到产权公有制新形式的探索,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的推行,以及统一、规范、公平的要素产权交易流转市场的建立,以充分发挥土地的增值保值作用。
首先,应从法律上确认和规范农民土地持有权的地位与作用,确保农民对土地具有完整产权,包括土地持有控制、经营、抵押、入股、租赁等权利。这有利于推动农地的合理高效流转,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并切实保障农民集体土地保有权的效力与权益,防止“私有化”问题的滋生。
同时,还应逐步探索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流转,将土地使用权改革为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相对应的宅基地持有权。这对解决宅基地空置、一户多宅等问题,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深远影响。
改革和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保障。应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民集体土地保有权主体与农民土地持有权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谈判、协议等。同时,赋予农民更多征地谈判时的发言权,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增加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入分配的机会。
需要缩小并明确公益性用地范围,限制地方政府盲目征地。同时,建立对公共部门用地的冻结制度,纠正和防止与民争地形成的不正之风,调减公益划拨用地的对象与范围,纠正和防止涉地收益分配不合理的状况。
此外,应建立基于市场价格的征地补偿标准体系,以市场价格确定的补偿标准取得各方认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引导和创业支持,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提升非农就业能力,让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得相应的财产性收入。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排除农民后顾之忧的关键。由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很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需要与土地流转机制创新相结合。
应积极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建立健全农民养老、医疗、伤残等保障体系,以解除农民因土地流转带来的后顾之忧,使农民能够安心放心地流转土地,增加财产性收入。
综上所述,通过法律措施的改革与完善,可以有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福祉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