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3-31
根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在股权定价上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初创期的公司由于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通常会按照注册资本或初始投入来确定股权激励价格。而成长期的公司已经有稳定的发展,通常会按照净资产进行定价。如果公司已经引入外部投资人,还需要考虑他们的意见。
员工的出资能力是员工参与股权激励的先决条件之一。然而,出资能力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即使员工整体出资能力较低,也不意味着股权定价就应该降低。可以通过设计员工的出资方式,如提供借款或分期付款等方式来解决出资能力问题。实际上,员工对于企业发展的信心才是决定是否参与股权激励计划的根本。
员工参与股权激励的意愿直接受到其预期收益的影响。如果员工获得的收益过低,会影响他们的参与意愿;而如果员工获得的收益过高,可能会导致过度激励的问题。
股权定价、股份支付和公司上市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如果授予员工的股份价格低于市场公允价,就需要进行股份支付处理。股份支付不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流,但会影响公司的净利润。如果股份支付在报告期最后一年进行,将直接影响当年公司的报表利润,进而对公司的上市或上市后的市值产生一定影响。
在股权定价过程中,股东和员工对公司股权的价值判断可能存在差异。股东可能认为公司的未来发展非常稳健,预期利益容易实现,因此希望以较高的价格授予员工股权;而员工可能认为激励价格过高,股东的诚意不足,不愿意购买激励股权。
在实践中,通常不建议采用无偿赠与员工股权的方式。一方面,从法律风险角度看,无偿赠与员工股权如果在协议中未明确清楚,可能会导致法律纠纷;另一方面,从人性角度出发,免费赠与会让人觉得这本身就不值钱,不会珍惜所得股权。员工花钱购买公司股权代表着一种诚意,是一种甄选人的过程。
在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同一批次的股权激励价格应该是相同的。如果针对不同层级的激励对象按照不同价格授予股权,可能会引发激励对象对方案公平性的质疑。如果公司想加强对级别高的员工进行激励,建议不要从价格上和其他员工进行区别开来,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区分,即级别越高,授予的数量越多,同样可以实现激励效果。
在公司正常发展的过程中,公司的规模、盈利能力和净资产会不断提升,公司的估值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如果企业有净资产增值(如企业盈利或外部投资),为了体现对现有股东的公平,后续授予股份的价格应该比前一批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