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10-01
未经其他股东同意而进行的股权转让行为,在法律上处于待定状态。如果其他股东后来同意该转让,那么转让将被认为有效。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出现两种纠纷:
(1)股权转让合同尚未履行或履行未完毕,受让人起诉出让人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可以先通知公司,要求公司在一定期限内征求其他股东对转让合同的意见。如果在期限内,超过半数以上的股东表示追认或不否认转让,或者不同意转让但不打算购买该股权,或者只愿意以低于转让价格购买,那么法院会判决转让合同双方继续履行合同。如果在合理期限内有其他股东表示愿意以与转让合同相同或更优的价格购买该股权,那么转让将取决于出让人的意愿。
如果在此期间,出让人与其他股东进行了股权转让,那么原受让人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诉讼请求将不被支持。但是原受让人可以要求出让人承担赔偿责任,已经履行的部分应当无效,出让人还应返还已收取的部分转让款和法定利息。在审判实践中,法院应根据受让人在诉讼过程中是否改变原诉请来处理,否则法院只能就原诉请进行审理,或者驳回要求继续履行的诉讼请求,而不必主动干预双方自由表示的私权。如果在给予一定的征询期限后,仍然无法满足现行公司法第71条第2款的条件,那么转让合同将被确认为无效,继续履行将不被支持。出让人和受让人之间的处理原则与前述相同,即按照无效返还和过错赔偿的原则进行。
(2)公司要求确认股东出让的股权无效。在审理中,应该由出让股权的股东负责举证。在期限届满之前,如果出让股东能够证明已向公司提出转让其所拥有股权并征求其他股东意见的请求,并且公司过半数股东同意转让,且不同意转让的股东未表示购买该股权,或者其要求的价格低于受让人所出的价格条件,那么该转让合同将被认为有效。此外,如果公司提起确认无效诉讼时,出让人已经将股权登记到受让人名下,那么其他股东可以被视为已经知道并同意该转让,转让合同也将有效。除了这两种情况之外,转让合同将被视为无效。如果因此引发了合同双方之间的纠纷,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应区分合同内外关系。受让人与出让人之间的纠纷属于转让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公司与出让人之间的纠纷属于转让合同一方当事人与合同之外第三人的关系。因此,一般应另行提起诉讼,并根据无效返还和过错赔偿的原则进行裁判。
在这种情况下的纠纷,通常也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股权受让人以出让人欺诈为由,要求撤销股权转让合同或确认其为无效。另一种是公司债权人发现注册资金未到位,要求出让人和受让人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通常情况下,前一种纠纷往往因为后一种纠纷的发生而引发。在这类纠纷中,不能一概认定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为无效。在审判实践中,应具体考察出让人对受让人是否构成欺诈来确定合同效力或是否可撤销合同。如果出让人在转让股权时对受让人隐瞒了真实出资情况,受让人可以以欺诈为由撤销合同或主张合同无效。如果公司债权人因追索债权而将受让人和公司列为共同被告起诉,受让人又以欺诈为由主张撤销股权转让合同,那么应告知受让人另行起诉。因为后一案的处理结果将成为前一案处理的依据,所以在程序上应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36条第1款第5项的规定,中止前一案的审理。
在后一案的处理中,如果股权转让合同被撤销或确认为无效,那么受让人将不再是应承担责任的共同被告,债权人可以申请追加出让人为共同被告,由出让人承担未到位出资所产生的民事责任。如果债权人将出让人、受让人和公司一并列为共同被告,那么受让人以欺诈为由主张撤销股权转让合同的诉讼可以与公司债务纠纷一并审理。如果股权转让时,受让人明知或应当知道出让人出资不到位的情况,但仍然接受转让,或者受让人在得知该事实后放弃了撤销权,或者未按照合同法第55条规定的期限行使撤销权,那么受让人将被视为已经同意承担原出让人因该股权存在瑕疵而应承担的责任,因此受让人不能因公司债务纠纷而主张撤销股权转让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受让人应当承担因注册资金未到位而产生的民事责任。此外,由于公司注册资本是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公司设立时股东所负的投资义务是公司法所要求的法定义务,出让人未履行出资义务所产生的责任,并不能因股权转让而免除,因此对于受让人无法承担的部分,应该由出让人承担赔偿责任,这是一种与其义务相适应的补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