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12-26
当学生遭受校园霸凌行为时,有权进行反抗。在面临生命威胁时,学生可以选择暂时忍耐,并在事后向老师报告情况,向家长寻求帮助,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学校和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相互配合进行管教,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如果管教无效或无力管教,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将其送至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地方人民政府应确保专门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专门学校的管理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协助和配合。专门学校应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专门学校的教职员工应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不得歧视或厌弃。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实施本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将其送至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
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应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或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并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对于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意见》强调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进行教育惩戒。这既包括真情关爱和真诚帮助,以促使学生内心感化和行为转化,又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
对于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将其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可以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对于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置。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责令家长或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政府可以收容教养,或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于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学生,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对于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必须依法从重惩处,有效遏制学生欺凌和暴力等事件发生。
对于造成损害的校园暴力行为,构成犯罪的应按照刑法规定进行处理,未构成犯罪的也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于未成年人的校园暴力,家长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学校如有过错,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