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3-31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只要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享有诉权,都有权以自己的名义作为原告提起诉讼。保证人作为一种民事主体,在与债务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的情况下,也享有起诉权利。
保证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利害关系,即基于追偿权。通常情况下,保证人在履行了保证责任后才会行使追偿权,向债务人提起诉讼。然而,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时,债务人有履行能力而债权人不主张权利,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仍然存在。如果此时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保证人可能需要承担保证责任。但如果债务人已经没有财产可供履行,保证人的合法权益将受到侵害。因此,在债务人有履行能力而债权人不主张权利的情况下,应当赋予保证人提起诉讼的权利。
在处理保证债权纠纷时,债权人通常应被列为第三人。如果保证人没有将债权人列为第三人,人民法院应当依职权追加债权人作为第三人。因为在保证债权纠纷中,通常涉及到债权人、债务人和保证人三方当事人。在具体处理时,如果查明债权债务关系依法成立,应判决债务人向第三人债权人履行义务。如果债权人在诉讼中明确表示放弃债权,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主合同关系消灭,则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的保证合同关系也消失。此时,保证人可以申请撤回起诉,或者人民法院判决驳回原告保证人的诉讼请求,以终结诉讼。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08条、109条、110条的规定,对于保证责任存在争议的情况,应按照以下方式处理:
保证人向债权人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时,应与债权人订立书面保证合同,明确保证人对主债务的保证范围和保证期限。如果虽未单独订立书面保证合同,但在主合同中写明保证人的保证范围和保证期限,并由保证人签名盖章,视为书面保证合同成立。此外,公民间的口头保证,如果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人证明,也视为保证合同成立,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如果保证范围不明确,推定保证人对全部主债务承担保证责任。
在保证期限内,保证人的保证范围可以因主债务的减少而减少。如果新增加的债务未经保证人同意担保,保证人不承担保证责任。如果保证人为两个以上的人,他们之间将负连带保证责任,除非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按份承担保证责任。
通过以上详细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保证人作为民事主体,在与债务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的情况下,享有起诉权利。如果您在保证责任方面有争议,我们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取更准确的法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