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3-01
保证是一种以人的信用和财产为主要担保方式的合同,要求保证人在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时代为履行或承担责任。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十四条规定,若保证人不具备完全的代偿能力,却要求免除保证责任,法院将不予支持。因此,保证人必须具备代偿债务的能力。然而,法律并未明确规定代偿能力的具体考查标准,债权人很难确定保证人是否真正具备代偿能力,只能凭借保证人提供的资料进行主观判断。此外,保证合同的借款期限和保证期间往往较长,保证人在签订合同时可能具备代偿能力,但经过几年后可能已经失去代偿能力。因此,《担保法》中关于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规定实际上只是起到警示债权人的作用,并无实际操作的功用。
保证人是指与债权人约定,为主合同债务提供担保的一方当事人,保证合同是由债权人和保证人订立的,保证人的保证义务对象是债权人。保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给债权人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从而更充分地保障债权人的权益。保证是一种以人的信誉和财产为担保方式,相对来说,风险较大。
然而,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应作出区别对待。保证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要求行为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保证是一种单方的、义务性的合同,代债务人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若公民没有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又如何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呢?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绝对不能担任保证人,因为法律不承认他们在识别和判断能力上的能力。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作为保证人与他人订立保证合同的情况,可以按照《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效力待定合同规定处理,即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保证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有效。这是因为“行为能力限制制度在保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静态安全的同时维护了交易安全,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则”。根据《担保法》,要求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才能担任保证人。
根据相关规定,国家机关一般不得担任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公益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以公益为目的的组织也不得担任保证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一般不得担任保证人。但如果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获得法人书面授权,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