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6-17
1.担保合同无效的,保证人部分免责。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7条规定,如果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且债权人无过错,那么担保人只需对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债权人或担保人有过错,那么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得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8条规定,如果主合同无效导致担保合同无效,且担保人无过错,那么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如果担保人有过错,那么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得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
保证人不承担责任。根据实务要求,此情况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主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均有欺骗故意,如果只有债务人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或者保证人受一方当事人的行政命令而提供保证,均不能免除责任;二是主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实施了恶意串通行为,足以使保证人受骗上当。如果是双方当事人各怀不同的目的,未经串通,由于保证人的过失而提供保证,仍应承担责任;三是保证人无过错。
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根据实务要求,此情况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欺诈、胁迫的主体只能是主合同的债权人,而不包括主合同的债务人或第三人。因为保证合同是主合同的债权人与保证人之间签订的,主合同的债务人不是保证合同的当事人。如保证人因受主合同债务人的欺诈、胁迫而与债权人签订了保证合同,不能免除责任,否则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二是保证人签订保证合同(提供保证)完全是违背真实意志,对主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基础和内容完全不知或有重大误解的情况下提供的保证。
根据《担保法》第24条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执行。这是为了尊重保证人的意思自治和强调形式要件。保证人自愿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的主合同提供保证是基于对双方的信任和主合同原有内容的确认。双方当事人对原合同进行变更,实质上是一项新的缔约行为,未经保证人同意不再承担责任。保证人对主合同当事人变更合同内容的行为是否认可必须有书面形式,即使有第三人证明也无效,仍可免除责任。但如果保证合同中特殊约定,将主合同变更为非免责条款,保证人则不能免除责任。
保证合同是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才能成立的合同。同时,保证合同作为一种民事行为,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否则,保证合同不成立,保证人可以免除承担保证责任。保证合同未成立的主要情形包括:
1.主合同尚未成立:保证合同的从属性决定了它附从于主合同的存在。如果主合同尚未成立,保证合同作为从合同也就不成立,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2.保证合同不具备依法成立的形式要件:根据《担保法》第13条规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除非符合特定情况,否则未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保证合同视为未成立。
根据《担保法》第23条规定,保证期间内,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债务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对未经同意转让的债务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
1.债务转移必须合法有效,即符合《合同法》第84条规定的要求。如果债务人转移债务未经债权人同意,转让行为无效,保证人仍需承担责任。
2.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部分债务,未经保证人同意,保证人对已转移部分债务可不承担责任。但对未转移的部分债务仍需承担责任。
3.保证人同意债务人转移债务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如果需要办理审批手续,必须在报请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变更后方可生效。
保证期限是保证责任的存续期间,它关系到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债务承担能否实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1条规定,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和延长的法律后果。保证期间属于类除斥期间,超过该期限,权利即归于消灭,债权人将失去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胜诉权。保证期间可以通过约定予以变更,如果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保证期间的确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2条第1款的规定进行判断。
根据《担保法》第28条第2款规定,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是指债权人在主合同履行期届满后怠于行使担保物权,致使担保物的价值减少或毁损、灭失的情况。此外,保证责任还可因其他行为的不适而免除,例如债权人明知或应知债务人破产疏于申报和通知、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向债权人提供了债务人可供执行财产的真实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