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1-01
转让人必须为无权处分人,受让人必须为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只有当转让人无权处分该物时,才会侵害原物所有人的利益,从而存在保护第三人利益的情形,才需要适用善意取得的原则。另外,受让人必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以确保第三人的行为有效性。被撤销或无效的行为将无法保护其利益。
根据《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我国规定善意取得的客体可以是动产和不动产。动产以交付为公示原则,不动产以登记为公示原则。
受让人必须是善意的。所谓“善意”主要指不知情,即行为人在进行某种民事行为时不知道存在能够影响该行为法律效力的因素的心理状态。对于认定这种“心理状态”,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受让人是否有“知情”的义务,通过他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对转让人的了解程度,判断受让人是否能够判断他的取得是善意的;其次,受让人是否支付了合理的对价,如果受让人明知其取得该物的价格与实际价值相差极大,则可以认定其行为不是善意的;最后,应当考虑交易的场所是否符合常理。需要强调的是,善意取得是即时取得,因此善意的准据时点原则上应为法律行为发生时即受让财产时为准,事后知情与否并不影响善意取得的构成。
善意取得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律行为存在,这是善意取得的前提。受让人通过交易从转让人处取得财产,而受让人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支付合理对价”的法律行为。我国《物权法》中规定“以合理的价格转让”充分说明了这种行为必须是有偿的,受赠、继承等无偿方式取得的物不能发生善意取得的效力。
需要注意的是,善意取得适用于动产和不动产,但法律禁止流通的动产或不动产,例如贵重金属、毒品、麻醉品、国家专有财产、盗窃物、赃物等不适用善意取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