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操作处于灰色地带的法律地位是如何的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5-01-08
众筹是近两年我国新出现的一种融资方式,众筹就是将大众的资金募集在一起。众筹一般由发起人、众筹平台和大众联系在一起,众筹是发起人完成自己项目融资的重要方式,那么,众筹操作处于灰色地带法律地带是怎样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进行解答。
众筹操作的法律地位存在争议
1、众筹平台的法律属性缺乏明确界定
目前对于众筹平台的功能以及是否需要设立法律上的特殊条件的问题,很少有人提及,对于众筹平台的法律属性的研究也相对缺乏。然而,众筹可以被视为一种融资行为,涉及的融资凭证可以被视为证券。因此,众筹平台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定的融资场所,类似于缩小版的“证券交易所”。根据国内和国外的证券监管制度,证券业务主体应该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并且需要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或注册才能开展业务。然而,目前国内的众筹平台并没有具备开展证券业务的资格,监管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关法规,这种“先天不足”可以说是法律上的缺陷。
2、难以规避“公开发行”限制
众筹业务面临的三大难题与公开发行相关,规避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对于不特定对象和公开劝诱的问题,有人提出采用会员制,只有网站注册会员才能看到宣传信息,对信息受众进行一定的限制。然而,不特定对象是指发行人面对投资者的不特定,即在项目发布之前,发行人与潜在投资者之间并没有特殊的关系。无论是注册会员还是限制信息浏览人数,都只是对受众进行筛选的条件,并不能构成特定对象。实际上,这与参加投资推广会需要邀请函类似,并不能明确说明对象为特定对象。
3、“非公开发行”存在法律障碍
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中,非公开发行也被称为私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证券发行方式。由于私募不涉及社会公众利益,因此受到的法律监管和约束较少,因此有人提出将众筹变成私募,以避免过多的法律监管。然而,目前国内并没有对私募进行全面立法。《证券法》只规定了证券的公开发行,对非公开发行没有明确规定;《证券投资基金法》虽然有关于私募的规定,但该法规制的对象是证券投资基金,而不是证券法理论上的“证券”。而且实际上,现有的众筹操作模式具有明显的公开发行特征,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很难找到将众筹操作视为私募的法律依据。